尽管大多医生对“AI问诊”的这一行为持支持态度,但对AI问诊的结果,医生们则是谨慎的。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胡振雷指出,并不是每个患者咨询DeepSeek,都能得到科学且全面的解答,患者提问的完整性和专业性也决定了DeepSeek回答的准确性。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信息科副主任曹璐华指出,当下,“AI问诊”还不能说完全对患者有帮助,它可以给患者“扫盲”一些疾病认知。例如一些基础的医学信息,患者可以通过AI问诊去获得,但这些由DeepSeek提供的结果是否完整,有待医生进一步判断。
在曹璐华看来,如果患者咨询DeepSeek的内容本身是模糊的,仅仅提供一些症状,也很难从中得到全面且精确的诊断。临床上,医生除了听患者描述症状,还需要结合检验检查指标、询问是否有家族遗传等诸多相关因素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科学的诊断。
“‘AI问诊’如何做到精准,对提问者来说很重要,输入什么样的问题、问题是否全面,不同的患者输入一个疾病、症状,得到的反馈都是不一样的。”胡振雷指出,如果遇到症状很典型的患者,且此前有明确的诊断报告,譬如已经做过心脏彩超、被诊断为瓣膜疾病的,如果患者将其完整的检查报告告知DeepSeek,这种情况下DeepSeek给予的诊疗建议,和医生平时的观点相差不大,“前提是患者需要准确输入完整的诊疗信息,包括年龄、患病史、之前的诊断报告等,在这样的前提下使用DeepSeek,就会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的认识。”
胡振雷也遇到一些病人,仅提供了一些自觉症状,DeepSeek给出的答案指向性就不太明确,“比如胸闷这个症状,胸闷存在很多种情况,需要配合很多检查,以及医生依靠临床经验抽丝剥茧,寻找症状背后的病因。如果患者直接询问DeepSeek寻求治疗方案,或者直接咨询吃什么药,肯定无法做到精准治疗。” 据澎湃新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