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最新科学成果发布
月背样品验证月球岩浆洋模型
2025年03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月28日,由国家航天局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离子探针中心牵头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嫦娥六号探测器带回的月背“土特产”验证了月球岩浆洋模型。该成果为人类研究月球起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相关论文在《科学》杂志发表。
  关于月球起源与演化,前期科学家基于对月球正面样品研究,建立了月球岩浆洋模型。该模型提出,月球在形成初期发生了全球性熔融,形成了大范围的岩浆洋。随着岩浆洋冷却结晶,密度较低的矿物上浮形成月壳,密度较高的矿物下沉形成月幔,残余熔体则富集不相容元素,形成月壳和月幔间的克里普物质层。
  本次使用的研究样品中,玄武岩的主体形成年龄为28.23亿年。联合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发现月球背面也存在克里普物质层,且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表明月球在形成初期应存在全月尺度的岩浆洋。
  此外,研究还发现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玄武岩中铅同位素的演化路径不同,表明月球的不同区域在岩浆洋结晶后演化过程存在差异。该研究成果是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先期研究系列重大成果之一,是国家航天局开展有组织月球样品科学研究的首次实践。          据新华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