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吃?收你们来了”
《哪吒2》里走红的土拨鼠,能收来当宠物吗
2025年03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随着《哪吒2》的热映,憨态可掬的土拨鼠意外走红。不少人晒出与土拨鼠的亲密合影,甚至有人考虑将其作为宠物饲养。然而,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这种生活在草原上的精灵?它们真的适合与人类亲密接触吗?
  2月25日,国家疾控局发布健康科普,围观和逗乐土拨鼠属于高危行为,可能传播鼠疫,更不要捕捉或饲养土拨鼠。

土拨鼠大名叫旱獭 高度社会化、干活有分工
  肥肥糯糯、喜欢尖叫,长着龅牙、站着打架……近两年,关于土拨鼠的表情包和短视频不断在网上走红,而《哪吒2》的热映,更是让看似蠢萌的土拨鼠红得发紫。
  土拨鼠的大名叫旱獭,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是典型的社会性穴居动物,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高原和草原地区。土拨鼠的相貌特征,全世界都差不多:大脸、小耳朵,看上去很呆,好像一只大老鼠。
  我国分布着4种旱獭:灰旱獭、长尾旱獭、西伯利亚旱獭和喜马拉雅旱獭。其中,喜马拉雅旱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在热门景区很常见。大家在网上经常看到的咆哮“土拨鼠”,其实就是喜马拉雅旱獭。
  土拨鼠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5460米的草甸草原,相邻家族的洞群会重叠,组成一个大型生活小区,就像《哪吒2》里展现的那样,小区成员共享同一片草甸,相敬如宾。
  土拨鼠的群体通常由一到多只成年雄性、数只雌性以及幼崽组成。它们会根据性别和年龄进行一定分工,例如雄性负责领地防御,雌性则更多参与幼崽的抚养。
  土拨鼠以多种植物为食,九至十月,它们会大量取食、挖掘冬眠洞穴;挖好洞后,就会把洞口堵上,防止冷空气和捕猎者进入。
  在冬季,土拨鼠会进入长达6-8个月的冬眠,其间体温可降至接近冰点,心跳从每分钟100次降至2至3次。冬眠过程中,它们会相互依偎在一起,保持体温和节省能量。来年四五月份,土拨鼠苏醒出蛰,会再重新打个洞口出窝。

爱掐架、爱贴贴 土拨鼠“私生活”很有趣
  土拨鼠的社交网络非常复杂,它们会通过频繁接触和互动来建立和维护关系。
  网上经常会看到两只土拨鼠抱着打架的视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向左甫介绍,它们之所以上演“锁喉”和“拳击战”,往往是为了抢夺配偶或生存领域。有时候,“互殴”也带着运动和玩耍的目的“过过招”。
  当土拨鼠相遇时,它们会通过一系列方式来辨认彼此,包括用眼睛观察、整理皮毛以及进行友好的游戏。
  最有趣的是它们的“接吻社交”,两只土拨鼠鼻尖相触,但那并非秀恩爱,而是在交换气味信息素,就像人类扫描二维码获取好友动态。通过这种方式,它们能分享彼此信息,表达情感,甚至协调行动。
  它们还非常享受抱团睡觉,仿佛是在享受一种同类的深情厚意。这种奇妙的“贴贴”之爱,无疑为土拨鼠的生活增添了更多乐趣,同时也成为草原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土拨鼠的社交生活,更是堪称啮齿类动物的“榜样”。每天清晨出洞前,它们总要来段“早安播报”:先探出圆脑袋观察四周,确认安全后发出绵长的“嗡——”,像在朋友圈发布“今日晴好宜晒毛”。
  遇到心仪的异性时,雄鼠会表演“超声波情歌”,用人类听不见的40千赫兹高频震动传递爱意。

住着地下“豪宅” 堪称生存策略大师
  土拨鼠天生是建筑大师,一生都离不开挖洞这件事。一个土拨鼠家族通常由10-20只成员组成,包括一对成年配偶和它们的后代。这些圆滚滚的小家伙,有着一套精密的社会体系。
  它们的地下洞穴系统堪称“豪宅”,包含多个出入口、卧室、储藏室甚至“卫生间”,深度可达数米,总面积超过100平方米。
  这些地下城邦的建筑智慧同样令人惊叹。一个完整的土拨鼠洞穴群,如同立体交通枢纽:地表洞口伪装成防洪堤模样,地下90厘米处设有“安检大厅”,蜿蜒的隧道连接着育婴室、粮仓和冬季供暖的主巢。它们甚至可以为家族成员“量身定制”独立房间。
  它们的挖掘技术也让人类工程师汗颜——前爪每分钟刨土200次,配合后肢踢土动作,能在两小时内挖出足以藏身的临时避难所。
  粮仓里囤积的草根按营养价值分类存放,某些家族甚至懂得用硫磺气味驱虫保鲜。
  看似呆萌的土拨鼠实则是生存策略大师。幼崽满月后就要参加“警报特训班”,老哨兵会模拟天敌叫声,考核它们的应变能力。青少年期必须通过“迷宫考试”——在布满岔道的人工洞穴里,只有记住全部逃生路线的个体,才能获得外出觅食资格。
  这种严苛的生存教育,造就了惊人的群体智慧:当土拨鼠群遭遇威胁时,它们可以用最短的时间,集体迁移到安全区,沿途留下气味路标引导整个种群。

土拨鼠为啥突然惊叫?那是拉响防空警报
  晨曦中,当金雕展开翅膀掠过草原时,蹲坐在洞穴口的土拨鼠哨兵会突然直立身体,喉咙里迸发出高频的“嘀——”声,仿佛安装了生物警报器的无人机。
  科学家通过红外摄像机记录到,当一只土拨鼠发出警报后,方圆2公里内的同类,能在0.04秒内完成从觅食到逃窜的整套动作。这种令人震撼的群体反应机制,隐藏着堪比人类5G通信网的生存智慧。
  土拨鼠尖叫的奥秘,在于其特殊的喉部结构——声带振动频率可达人类10倍,搭配可伸缩的颊囊,仿佛天然扩音器,能让警报声在草原上传播1.5公里。
  土拨鼠拥有6种基础叫声变体,通过不同频率组合,可传递超过20种信息。例如:短促高频的“chirp”声,表示空中有鹰隼威胁;低频拉长的“whistle”声,预警地面捕食者;连续3声“trill”配合甩尾动作,指示洞穴位置。
  这套警报系统的精妙远超人类想象,通过叫声频率的变化,传递详细信息,比如“东北方30米有赤狐,中等体型,移动速度每秒2米”。接收到信号的同伴不仅会立即避险,还会接力传播警报。
  土拨鼠的警报系统惠及整个生态群落。当它发出特定频率的叫声时,周围200米内的野兔、松鸡等6种动物,会同步进入警戒状态。
  每只土拨鼠的声纹具有唯一性。为避免被捕食者模仿的叫声诱捕,土拨鼠还进化出独特的声纹加密技术,包含人耳不可辨的超声波成分,需要通过亲缘个体特有的耳蜗结构解码。
  不过,如今高速公路产生的持续噪音(55分贝以上),导致土拨鼠警报系统的有效半径,从2.1公里缩减至0.7公里,幼崽存活率下降28%。
  土拨鼠还是草原“天气预报员”,当气压骤变(预示暴风雨)时,它们会发出特有的“隆隆声”。这种预警,甚至比卫星监测还要早半小时。不过,随着极端天气频发,土拨鼠传统的气压预警系统出现紊乱,过去20年间,暴雨前的错误警报率从7%上升至31%。  在气候剧变的今天,这些草原哨兵的每一次呐喊,都在敲响生态系统的警钟。

和土拨鼠“玩贴贴”?这是不要命了吗
  《哪吒2》爆火之后,网友纷纷晒出和土拨鼠“亲密接触”的视频,甚至学哪吒戳土拨鼠的鼻子,并配上经典台词“还吃,收你们来了”。妈呀,真是无知者无畏,这是不要命了吗?
  2月25日,国家疾控局发布健康科普,强调鼠疫不仅通过老鼠传播,自然界的鼠类、旱獭等很多啮齿类动物都有可能传播鼠疫。围观和逗乐土拨鼠属于高危行为,更不要捕捉或饲养土拨鼠。
  土拨鼠虽然长得呆萌,但它是多种人畜共患病的天然宿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鼠疫。据世卫组织统计,每年全球仍有1000-2000例鼠疫病例报告。此外,土拨鼠还可能携带狂犬病、土拉菌病等病原体。
  喜马拉雅旱獭的分布区是最为活跃的鼠疫疫源地,也是动物间和人间鼠疫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临床上超过一半都是肺型鼠疫,可借助飞沫传播。
  旱獭间的鼠疫传播媒介主要是跳蚤,而从旱獭到人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一多半为主动接触,包括在当地猎捕、食用旱獭;五分之一为跳蚤叮咬,包括跟旱獭一起生活、亲亲摸摸等;还有一部分是接触被鼠疫感染的其他动物,如绵羊、狗、兔子等。
  除了疫病隐患,土拨鼠是野生动物,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和攻击性。它们的门齿可以轻松咬断树枝,对人类同样具有威胁。此外,人类的投喂会改变土拨鼠的觅食习性,使它们对人类产生依赖。这不仅影响它们的生存能力,还可能导致种群数量失控,破坏草原生态平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