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生的小鸊鷉生活在妈妈背上。
主笔:于梅君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动物们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浪漫季节。最近,济南华山湖里,一对对凤头鸊鷉(pìtī),为游客们上演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恋爱大秀”。凤头鸊鷉是鸟类中的灵魂舞者,更是一种有故事的鸟。
鸊鷉:名字最难写的鸟 凌波微步是一绝
对“鸊鷉”二字,很多人不认识,甚至埋怨鸟类学家怎么给它们起了这么一个古怪的名字,其实,鸊鷉的名称自古就有。
鸊鷉俗称“油鸭”。在《中国动物图谱·鸟类》一书中,它还被形象地称作“水葫芦”“浪里白”。这种水鸟体似鸭而略小,虽然不善飞行,却擅长潜水,在陆地上行动笨拙,常以群居方式悠游于水面之上。它们会在芦苇丛中营造浮巢,一旦受到惊扰,便会迅速潜入水中。
凤头鸊鷉是肉食性鸟类,主要以鱼类、水生昆虫和水生甲壳类为食。它们常常将身体潜入水中,利用敏锐的视觉和灵活的身体追踪猎物。
在古代,人们发现鸊鷉的脂膏具有防锈功能,常用于涂抹刀剑。如汉代蔡邕在《短人赋》中提及,鸊鷉的脂膏可以保护刀剑免受锈蚀。唐代崔珏的《和友人鸳鸯之什》之二,更是将鸊鷉与翡翠相比,赞赏其细腻的羽毛和独特的轻功。
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凌波微步被描绘为逍遥派的独门轻功。对于鸊鷉而言,在春色满溢的时节,湖面碧波荡漾,鸊鷉在水波上自由穿行,时而静如处子,时而动如脱兔,对凌波微步的轻功简直得心应手。
凤头鸊鷉的飞行姿态相对笨拙,起飞时需要在水面上滑行一段距离,然后快速拍打翅膀才能腾飞。一旦进入空中,它们的飞行较为稳定,翅膀扇动频率很快,以提供足够的升力维持飞行。
鸊鷉几乎分布于全球各地,中国有5种,即小鸊鷉、凤头鸊鷉、黑颈鸊鷉、赤颈鸊鷉、角鸊鷉。我们平时比较常见的是凤头鸊鷉,也是体型最大的鸊鷉,俗称张八狗或水老鸹,成鸟体长约50—70厘米、体重通常在1—1.5千克,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同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的黑色羽冠,犹如一顶精致的皇冠,这也是“凤头鸊鷉”名称的由来。雄鸟在求偶展示时,会将羽冠高高竖起,彰显威严,雌鸟的羽冠相对较短但不失优雅。
在唐诗中,有很多描述鸊鷉的诗句,比如“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鷉泉上战初归”“鹊血雕弓湿未干,鸊鷉新染剑光寒”“四面湖光绝路歧,鸊鷉飞处暮钟时”等,所以,鸊鷉也是一种很有文化底蕴的鸟。
求偶:激情的灵魂舞者,比人还讲究仪式感
如果说,哈士奇是狗狗中的天才表演者,那么,凤头鸊鷉绝对是鸟界优秀的天才舞蹈家。
凤头鸊鷉的求偶过程如同一场盛大的演出。每年的四至五月,当它们进入发情交配期时,这一过程便拉开了帷幕。雄鸟会通过在空中盘旋、在水面上滑行、展示美丽的凤头等方式,来吸引雌鸟的注意。
两只相互倾慕的凤头鸊鷉,在悠游过程中会突然停下,深情对视。它们会进行精湛的求偶表演——爱情探戈,冠羽蓬松并高高竖起,头部快速扭动,相互凝视,身体挺立,同时点头,胸对胸相互撞击。有时,它们还会口中衔着植物,紧密相拥,将喙尖对在一起,进行一场深情的“热吻”,其舞姿犹如水面上的芭蕾舞者,令人叹为观止。
若求偶成功,它们便会双双潜入水中,各自衔起一把水草,然后靠近彼此,疯狂踩水,双方撞胸互赠水草,将这段精彩的双人舞推向高潮,表示双方情投意合,喜结连理。
完成这些仪式后,它们便开始共同衔草筑巢,为繁育后代做好准备。凤头鸊鷉的性情、习性与鸳鸯相似,因此,它们经常被称为象征忠贞长情的爱情鸟。
2023年,凤头鸊鷉力压新西兰国鸟几维鸟,成为当年新西兰的“世纪之鸟”。鸟类保护学家形容凤头鸊鷉的求偶行为“夸张而具有表演性”。
在新西兰,由于白鼬、雪貂等动物的捕食、水力发电站的影响,凤头鸊鷉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低点,最少时仅剩200只左右。此后,新西兰保育部门对凤头鸊鷉的濒危程度给予重视,保护其栖息地,推动种群繁衍。目前,新西兰凤头鸊鷉的数量达到1000只左右。
育雏:背着宝宝游弋,可怜天下父母心
求偶期过了,凤头鸊鷉就要“结婚”、生儿育女。“结婚”得先有房,它们筑巢时分工明确,男主外、女主内。雄鸊鷉负责寻找建巢材料,雌鸊鷉负责建巢。
它们的巢穴浮在水面上,水不会渗入巢里,巢穴底部的湿草发酵,还能产生热量供暖。
雌鸟每次产卵通常在3—7枚,孵化期为20—25天,夫妻俩轮流孵蛋,另一方则外出觅食。孵蛋时,它们会不时起身,用嘴巴将蛋逐一翻动。它们如此聪明的操作,其实是因为湿草发酵能够产生热量,帮助鸟蛋孵化,不停翻动可以保证受热均匀。
小鸟出生后,父母会齐心协力喂养子女,并且亲自担任它们的“游泳教练”。新生雏鸟身带黑白条纹,色斑如同小斑马。
凤头鸊鷉带娃十分特别,会将自己的孩子背在身上,在水面上慢慢游动。雌鸊鷉带娃时,雄鸊鷉便外出觅食,不时潜入水中捕捉小鱼小虾和甲壳动物。而此时雌鸊鷉则四处张望,警惕性较强。
有趣的是,鸊鷉妈妈会做出一个奇怪的举动——从自己身上啄下羽毛喂给小鸊鷉。而小鸊鷉也来者不拒,将这片羽毛吞下去。
这其实不是小鸊鷉饥不择食,而是吞下的羽毛会在胃里形成保护层,防止胃被鱼刺等可能吃进去的坚硬物划伤,另一方面也把那些不易消化的鱼骨、螺壳等裹缠成团后,再一同呕吐出来,所以它们也被称为“呕吐鸟”。
等小鸟长大一些,凤头鸊鷉夫妻便会“狠心”起来,不再背着娃,而是“逼迫”小鸊鷉去学习游泳和潜水。亲鸟会先让雏鸟伏在自己背上出游,然后亲鸟突然钻入水中来一段泅泳,几次下来,雏鸟就能掌握游泳本领了。
凤头鸊鷉对水体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如果某个地区凤头鸊鷉数量减少,可能预示着当地水体出现了污染、湿地遭到破坏等问题。所以,凤头鸊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物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