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块20克质量的手机电池,可使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更大更重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含镍、钴、锰等重金属,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在空气环境中容易水解产生五氟化磷、氟化氢等有害物质,对环境带来更大威胁,但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仍存在多重难题。
首先是行业不规范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正规企业的规范投入、环保投入占不少成本,而非规范企业、小作坊几乎零投入,可以用更高的价格买走电池,形成行业的不公平竞争。
其次是电池回收难。电动车售卖后物权发生转移,难以对电池回收进行强制性规定。同时,报废动力电池货源分散,国内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电池回收体系,废旧电池统一收集存在难度。
最后是政策制度有待完善。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国家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并不是很明确,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存在困扰。
动力电池回收乱象,带来环境污染隐患。在动力电池拆解破碎、有价金属提取过程中,一些“小作坊”不对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进行处理,甚至将其任意排放。因为技术不到位,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效率低,存在资源浪费,在拆解过程中还存在爆炸风险。
我国在2015年后迎来新能源汽车热潮,动力电池退役在未来几年将进入“高峰期”,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安全和污染威胁需要引起重视。
——建立电池从“生”到“死”的全过程可追溯体系。专家建议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国家级的动力电池管控信息系统,做到全程可追溯。
——加大技术创新。当前回收利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二是再生利用。如电池容量在40%-80%时,可供其他行业二次使用;当电池容量在40%以下时,拆解电池,回收原材料。有关部门加强引导,同时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扩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的应用场景。
——完善标准规范秩序。专家建议,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需要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同时,加强对动力电池非法拼装、简易拼装的打击规范,对动力电池回收的安全、环保问题,明确高压线。
(新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