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身份证普及后,将逐步覆盖更多场景。比如,在银行贷款时,替代传统身份证核验,效率提升5倍;在考研、考公等场景中,实现无纸化身份核验,防作弊率提升100%;在12306 App上,选择“国家网络身份认证”,瞬间完成实名核验,购票效率提升3倍;在微信、小红书等App上,关联网证后,无需再填写身份证号,隐私保护率提升100%。
网络身份证通过动态口令和生物识别技术,有效防止账号被盗用,降低了网络欺诈和虚假注册的风险。某平台负责人透露:“网证上线后,虚假账号注册量下降了70%。”
未来,可打造数字人民币“身份钱包”,将网络身份证与数字人民币钱包绑定,实现“身份+支付”一体化;还可凭网证直接调用社保信息,无需携带实体卡,就医效率提升50%;在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实现“一证通办”,政务服务效率大大提升。
“网证不是取代实体身份证,而是为用户提供更安全、便捷的选择。”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已上线运行,广大用户可通过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申领并使用网号、网证,减少相关服务管理环节对个人信息的采集、留存,实现公民身份信息“可用不可见”,同时降低互联网平台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投入成本。
截至2025年5月,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已累计下载1800万次,申领用户达750万人;日均减少身份信息泄露风险超3000万次;企业接入网证服务后,用户注册转化率提升20%,因信息泄露导致的客服投诉下降50%。
可以说,这张看不见的身份证,正在修筑牢固的“个人信息长城”。以后,酒店入住不用再掏证件,网吧登记无需递身份证,举报网暴不必上传隐私——约束的是暗处作恶者,保护的却是阳光下规矩生活的每一个普通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