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学进社区的甸柳一居样本
  • 2011年01月06日 作者:
  • 【PDF版】

    国学俱乐部成员在讲课。

    孩子们在黄凯文的“国学小课堂”上课。

    本报记者 赵丽

    “佛,一个人要拐好多弯,不容易,像爬梯子一样。”“富,房子下有一张口、一亩田,有吃有住有田种就知足了。”  在济南市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这样的话很多居民都能随口说出来。在两年多时间里,传统文化在这里逐渐复苏,说它草根也好,说它浅显也罢,但就像有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下过,那些原本枯死的枝丫活了,开始踢腿伸腰地蹿出地面。

    社区有个义务讲国学的老师

    “妈妈,那个长着长胡子捧着书的老头是干什么的?”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王娜的儿子上学不久,问了她这样一个问题。  王娜知道孩子说的是竖立在甸柳一小校园里的孔子塑像。这位古代圣贤之前在王娜心里的印象也浅得很。这位“70后”母亲上学时对孔孟古文兴趣寡淡,“滋味很浓,但琢磨不透,太枯燥,和生活关系不大。”  现在的王娜对这种“浓酒”的味道已经有所体会。2009年,中国孔子基金会向甸柳社区赠送了《论语百句》、《论语成语》两种装帧颇有古意的蓝皮小册子,居委会把它们都送给了居民。王娜看过这两种书,里面东西不繁琐,一句论语配上注释和解释,很好懂,更重要的是,对于这样的内容,那时的王娜已经能看得进去了。   变化不仅发生在王娜身上。故事得从2008年9月说起。那时一个人找到甸柳一居居委会主任陈叶翠,说有个朋友想借社区的场地给居民讲课。陈叶翠有些纳闷,也有些犹豫,想不到这人竟向居委会先交了两个月共600元的租金。  来讲课的人叫黄凯文,一名退休职工,他讲的是国学经典、传统文化,这些老祖宗的东西在他口里活泼泼有生气。“他讲得那么好,居民都受益,我们不给他报酬都过意不去,怎能收他的钱?”陈叶翠和一百多位居民听了几次课,大家感觉很受用,居委会很快退了黄老师的钱。  从这之后,“黄老师”也成了社区居民对黄凯文的称呼。粗略地数一数,这两年多时间里,黄凯文系统讲过的国学经典有《道德经》、《易经》、《红楼梦》、《西游记》,台下的听众有六七岁的孩子,也有七十多岁的老人。最固定的粉丝是“上善若水”俱乐部的二十多位成员,这个俱乐部是在2008年年底成立的,每周三上午,大家都聚在一起研习经典。

    打乱章节的《道德经》和《西游记》儿歌

    2010年10月13日,“上善若水”俱乐部将《道德经》进行到了第44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在《道德经》里,这原本是第10章。教案是黄凯文自己编的,他把章次顺序打乱了。这本教案他自己找印刷厂花1万元印了1000本,全部用来送人。  黄凯文在这本教案的自序里说道,老子谈天、说地、论理,都是服务于“使人类明白怎样做才是符合宇宙自然规律”这一宗旨的。在阐释这些国学经典时,黄凯文也没有拘泥于文本,而是将文本解释与如何面对日常生活、人生问题相结合。  那一天俱乐部来了7个人,都是老年人。讲了一段之后,几个人开始拉呱、谈感受。“我是1996年退休,退的晚的,都涨了工资,我这早退的退休金少拿一两千。”一位赵姓老人翻着书页,说道:“那时一想就不舒坦,现在想明白了,别计较。”  “人年轻,要有社会的担当,老了,就聊聊人生的超越。”黄凯文说,人年纪大了,尝过百味,回头再

    听传统文化,感悟更深。“平和”、“宽容”、“与人为善”这些词听着格外熨帖,也能钻进心里头去。  而比起偏向“专业”的俱乐部授课,黄凯文给年轻人和孩子们讲的东西更加深入浅出。  2009年暑假期间,甸柳社区开了“国学小课堂”,30多个孩子在社区老年大学的地板上坐成一圈听黄老师讲《西游记》。黄凯文告诉孩子们:《西游记》不光是好玩,里面的山名、国名、妖怪名暗示出了人心的诸多毛病。比如说,“流沙河”其实代表着“性海流沙”,意味着人的心性如流沙如河水般不稳定,而心不稳定就影响品行,必须用戒律戒住。  “刚刚满头黑头发,眨眼变成白头发。刚刚红脸像桃花,眨眼鸡皮脸上挂。人生老得真叫快,眼睛一眨退休啦。快快抓紧修品行,永葆青春好年华……”讲完28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也就是俗称的“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黄凯文告诉孩子们,从青春美貌到鸡皮鹤发,最后到“一堆粉

    骷髅”,转瞬之间演示了人的一生。他带着孩子们念起自己编的儿歌,此时,教室里一些“蹭课”的大人也跟着念出声来。

    “除了文体活动,社区也需要人文熏陶”

    “精明眼,防罪案,互相守望最抵赞。”甸柳一居居委会主任陈叶翠的工作本上,记着这样的提示语,这是她去香港时留心收集的,准备用在社区里,话里厚实的人情味和蓬勃向善的心迹让她欣赏得很。  当初支持黄凯文的国学授课和讲座,也是来自这样的认同和欣赏。虽然对国学认识不多,但她和同事都觉得:传统文化不像有些人理解的是老古董,是迷信,“它的理念是教人做好人,里面有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变化的规律,有‘和乐之道’,是好东西。”  而在当时搞国学进社区,火候也确实已到。甸柳一居有居民一万多人,多是泉城路的拆迁户。经过长时间的积淀之后,这里各方面的条件已经不低,邻里矛盾、婆媳打架等情况都很少见,社区活动也搞得热热闹闹。“居民已经发动起来了,但让大家认同社区、信任社区、发展人、教育人,不是光靠热火朝天的文体活动就能实现的。”除了依靠社区党组织的表率作用带来的向心力,甸柳一居把目光放在了提升人的修养和文化内涵上,而黄凯文和他的国学课堂的到来,无疑是一把开门的钥匙。  难得的是,走进甸柳一居的国学,并没有成为浮光掠影。陈叶翠总结了两条,“有人才,工作也开展得实在。”现在,黄凯文的国学课已经持续了两年,“国学小课堂”也搞了两个暑假。社区挑出《论语》、《道德经》中的句子,请热心居民用毛笔写了,贴在宣传橱窗里。很多居民拿着本子来记录,甚至拿着相机来拍照。  甚至居委会也吃过一段时间的“国学小灶”———每周请黄老师上一节课。课上黄凯文讲得很散:他讲“汉字里的天理”,讲五行调理,讲怎样为人处世。工作忙、事情多、容易心烦的年轻人听得津津有味,印象也很深刻:“什么是福,有衣穿有饭吃有田种就是福,知足常乐。”“伐就是一个人拿着兵器去打别人,咬牙

    瞪眼是几十年,与人为善也是几十年”……

    畅想中的《道德经》

    咏诵会

    “领会了做人的道理,就知道有些事应该做,这样活着才有价值。”前不久的人口普查间接验证了“国学进社区”的效果。这次人口普查,甸柳一居做起来比十年前那次还容易。驻济高校来了三四十位大学生,社区里热心居民也有好几十人,这些“义工”年纪大的已经接近80岁,最小的还在上小学,他们结成组,挨家挨户统计信息。让陈叶翠大为感慨的是,甸柳一小参加过“国学小课堂”的孩子,也来到居委会等着领调查表,缠着工作人员恳求:“我也想参加……”  而最直接的例子,发生在社区一对老夫妻身上。这两人退休前都是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退休后总是闹别扭,还一度要离婚,社区劝解了多次也没效果。通过听黄凯文的课,夫妻俩心情平静了很多,感情好了不少,离婚的事也不再提了。  虽然看到国学确实能熏陶人,但陈叶翠也有自己的顾虑。传统文化强调“不争”,提倡恬适平淡,宽容待人、不计较,退休后学习,可以帮助把心态摆好。但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得有上进心,要有往前奔的劲头。尽管两者并不矛盾,但怎么调和也是一门技术。“年轻人要是吃不透,失去了那股蓬勃的朝气就不好了。”  除此之外,陈叶翠也经常在想:有个什么方法能让传统文化普及起来更简单更广泛一些。两年多的实践让大家认识到:学国学也得有一定的知识和修养做基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学得进去。  最近,陈叶翠找到一个新的方式。她在香港参加了一场名叫“和韵天歌”的感悟《道德经》咏诵会,咏诵会的文字材料她随身带了回来。“人生当如水/上善至美/悠悠天边来/脉脉去与谁/清流侧畔花千树/润物无争群芳辉……”“五色久看目眩/五音久听也乱/佳肴尝遍四海/个中滋味难辨……”  “这些歌词大家都觉得挺好。”陈叶翠有一个打算,社区也可以办这样的咏诵会。“我们现在在千方百计找张千一谱的曲子,找到后就贴出来让大家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学进社区的甸柳一居样本
令人鼓舞的国学实践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