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食品业内的“潜规则”何时才能肃清?
  • 2011年05月30日 作者:
  • 【PDF版】

    食

    本报记者 陈海芹 

    品能造假、掺假,能乱用添加剂,还能用禁止使用的工业原料进行加工、泡制……如今,终端销售市场上面对消费者的食品都是表面光鲜,但到底内里如何,却只有为数不多的食品能经得住媒体的调查和曝光。近日,“毒豆芽”事件刚刚暂告一段落,孰料水发货业内又被曝出乱象,鲜亮的墨鱼、水百叶等都可用工业火碱泡出,并且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本报5月26日A08版曾报道)。 

    从奶粉里含有三聚氰胺被曝光以来,各种食品安全事件频遭曝光,从生产过程到销售终端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食品安全凭借其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地位获得了较高的媒体曝光率,也因此一举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然而,有趣的是,食品安全事件多半是首先通过媒体曝光,然后各级政府部门才开始严查并接连出台各种整治措施。食品质量及安全的监管,门外人看起来往往有种媒体指哪儿有关部门打哪儿的错觉。 

    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体的调查曝光助了相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一臂之力,媒体指出食品行业内哪里有问题有不妥,政府部门便可以师出有名地进行一番整治。然而,笔者疑惑的是,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主体责任如何体现?显然,食品行业内的各种“潜规则”及违法行为光靠媒体曝光是不能完全肃清的,如果监管部门也能像媒体一样,安排专门的人员深入到所监管的行业内部探根究底,切实将监管主体责任落实到实处,相信食品行业内的各种违法行为定然不会如此嚣张,肃清食品业内的“潜规则”也不是遥不可及。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停气
青岛3条大游艇“出嫁”
还收费公路以“公”性
本周青岛出发机票价格平稳
万安路部分路段施工调流
青岛名优产品交易会招展火爆
山东卫视来青招募竞技勇士
今日气温回落 局部有阵雨
桥隧收费成本应公开透明
食品业内的“潜规则”何时才能肃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