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收藏理解那个时代
  • 2011年07月01日 作者:
  • 【PDF版】

    这些老照片寄托着陈树亮对那个年代的深厚情感。

    文/本报记者 赵松刚 片/本报记者 吴凡

    一位老人,近乎痴迷地收藏着建党90年以来的“历史记忆”。从一张张5寸的小照片,到一张张高达2米的巨幅华篇,1949年出生的陈树亮老人,用这上千张的红色照片和过去对话,并有所感悟。

    收藏“过去”,对陈树亮而言,不止于表面的一种爱好,而是用“过去”来理解未来。

    痴迷寻找红色记忆

    陈树亮出生在1949年建国前的6月21日,他的家族,是潍坊一个有名的书香门第,可是,在当时的年代,书香门第的家族反而比一个普通的家庭走得更加艰难。用陈树亮的话说,就是一个“破败的书香门第”。

    陈树亮的父亲就是一个收藏迷,在当时,一张装裱良好的旧照片,便宜的3分钱,贵的也不会超过1毛5分钱。父亲经常到新华书店淘宝,看到家里没有的旧照片就会买下来,然后带回家里,珍藏起来。

    陈树亮耳濡目染,自然地与红色照片结下“姻缘”,并且子承父业,从简单地追随,到爱不释手,再到欲罢不能。

    地摊、书店、朋友,是陈树亮收集照片最主要的三个渠道。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对红色照片的痴迷,会主动给他送来一些老照片。

    这样的礼物,总会让陈树亮欣喜不已。

    在陈树亮收集的照片中,有一张照片显得尤为特别。这是一张高2米宽一米多的毛泽东像,照片中的毛泽东挥着右手,左手拿着一支烟,微笑着注视着前方,因为年代久远,照片不少地方出现了破损。

    这张照片原来的主人并不是陈树亮,而是他的一位老朋友,“有人曾出10万元买这张照片,朋友没舍得卖。”陈树亮说。

    1997年香港回归时,陈树亮带着一套非常珍贵的“香港回归纪念币”找到了这位老朋友,要跟他交换照片,并说“我是真地想收藏。”

    就是这句话,感动了朋友,并把这张珍贵的针织照片送给了陈树亮。

    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事

    陈树亮带着记者来到一间房间,20平方左右的面积,悬挂着毛泽东1921年、1936年、1949年、1951年、1953年、1960年、1969年的照片,每张照片都有半米高,用干净的玻璃装裱。

    这只是陈树亮收藏红色照片的冰山一角。

    在另外一间房间内,是陈树亮的书桌。书桌的抽屉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红色照片,有的照片因为时间太久,已经变得脱色和斑驳,而大部分的老照片则被保存完好。

    这些照片中,不少是鲜有人看过的,照片的场景并非激情的战斗场景或者历史的大事件,而是一些国家领导人物日常生活的细节,“比如这张,毛泽东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家人坐在一起聊天,你看,毛主席老人家,多温和的一个人。”

    陈树亮指着这张照片,说,在这里,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国家领袖。他对这样的照片,情有独钟。

    每个照片,在他的眼里,已经变成了一个直观的红色故事。

    用照片和历史对话

    “我能理解党,理解那个时代的信仰。”交谈中,陈树亮不止一次的提起这句话。

    收藏老照片久了,一张不能说话不能变化的老照片,也变得有了感情和内涵了。看得久了,陈树亮自然把每张照片当成了老友。

    陈树亮说,他舍不得扔掉任何一张照片,即使破损再严重,也要把这些照片找人装裱起来,放在书房中的抽屉中,视如珍宝。闲来无事地时候,就会拿起来,一张张地看,看里面的人和这些人的故事。

    陈树亮收藏照片,从不浅尝辄止,他从这些照片里获知过去的故事,然后用笔写出来,作为记忆。一位陈树亮的老友跟记者说,陈树亮写红色故事一般会想很久,然后“一气呵成”,有细节、有故事、人物介绍详实,在他用的稿纸上,陈树亮不会划掉一个字,干净得很。

    陈树亮喜欢一句名言,“错误和挫折教训着我们,使我们今后更加聪明起来。”陈树亮老人,是在用这样的形式,坚守着一段历史,诠释着这段历史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当年“七一”全家福
用收藏理解那个时代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