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夜读偶记】
走出非洲
  • 2011年11月05日 作者:
  • 【PDF版】

    □ 天D行者

    她是个丹麦作家,写了一本有关非洲的书,两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之一,后来美国人将她的书拍成电影,获得了奥斯卡7项大奖。这部电影就是《》,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但要说凯伦·布里克森这个名字,大多数中国人会对她一无所知。其实,她就是《走出非洲》的作者,该书出版时用的是她的笔名艾萨克·丹尼森,1954年海明威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说:“如果那位美丽的小说家艾萨克·丹尼森得过这个奖,我今天就感到更加高兴了。”

    我最早知道《走出非洲》,是同名电影获奖的1987年,那个年代不像现在一样可以短时间看到这部影片,后来女友送给我一盘电影原声录音磁带,我非常奇妙地第一次听到了《走出非洲》,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片中抒情、大气的音乐和那些听不懂的非洲吉库尤人的话语,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斯瓦希里语,非洲人使用最多的一种语言。

    到1988年,第3期《世界文学》到我手中时,我惊喜地发现其中刊登着《走出非洲》的选译,作者的名字当时被译成艾·迪内森,选译的有第一部中的“一头瞪羚”、第三部中的“翼”、第五部中的“艰苦岁月”、“山上的坟墓”。书中还附有两张图片,一张是内罗毕郊外布里克森的家,另一张是电影主演梅里尔·斯特里普的剧照,她悠闲地坐在家门外的草地上。遗憾的是,当年的印刷技术相当粗糙,整个画面模糊得只能看出轮廓,斯特里普的面貌甚至都看不清是什么样子。

    我原以为《走出非洲》是一部虚构小说,但看到这几篇选译的章节时才知道它是一部纪实散文,或者说回忆录,书中对非洲原野、原始森林、土著人、狩猎等风土人情细致入微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我的女友也饶有兴趣地拿走那本刊物,专门去读仅有几章的《走出非洲》。

    直到十二三年后,我才买到电影《走出非洲》的VCD,将这部电影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片中熟悉的音乐与对白,让我不时回想起多年前听过的电影录音剪辑;后来,我又找到这部电影的原声音乐光盘,当即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放在汽车音响中,让那充满非洲原野气息的音乐伴随着我在城市与乡村中驰行、游荡;再后来,我又买到了DVD版的电影,直到在书店倍感惊喜地看到《走出非洲》这本书。

    与我读其他作品感受不同的是,这时我读《走出非洲》,像是一次散漫的旅行,没有连贯的故事,也没有极致的目的,只是随着作者娓娓动听的描述,走进原始的非洲大陆,与森林、原野、黑人、动物等接近并交流,脑海中不时回荡着同名电影中的音乐,偶尔还会将布里克森的模样与斯特里普混为一体。

    2006年感恩节那天,我从沙特阿拉伯乘船横渡红海踏上非洲大陆,那时,我脑子中唯一浮现的作品就是《走出非洲》,书中描写的很多情景和感受与我在非洲的所见所闻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奇妙的感觉。我恍惚穿越到100年前,看到那个稍稍带点虚荣心的丹麦女孩来到非洲,寻求她梦想的爱情生活。在她长达17年的非洲生活中,她遭遇背叛、离婚、梅毒等伤害,但也与当地黑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邂逅了一段柔情伤感的爱情。从28岁离开丹麦到46岁走出非洲,一个女人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抛掷在非洲大陆上,结果,她没有爱情,没有婚姻,没有子女,也没有财富。

    但是,很多年后,她写出了《走出非洲》,把那段难忘的岁月记在文字中,让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个走不出的非洲。更有意思的是,她略显沧桑的头像还被印在50元的丹麦克朗上,成了所有丹麦人的财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出非洲
三七这个人和他的书
壁橱里的骷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