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今日关注
  • 山东新闻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 报料
  • 评论
  • 论坛
取景框里的“自我世界”
2014年05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刘志勤
  每次谈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人们总爱用“宽容”来形容中国人的大度和胸襟,甚至也常用来表达对仇人、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和事的宽大。许多城市也把“宽容”作为该城市“精神”大加宣扬。在中国,“宽容”应当是属于知名度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但是,当中国人拿起照相机拍照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小小的取景框里却缺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宽容”两个字。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笔者听到的埋怨和牢骚并非车多路堵、人满为患,而是人们在取景框里的排他和自私的争斗。
  大多数中国人在照相的时候,都喜欢先“清场”后照相,就是要把取景框中的任何其他无关人士“请”开,方才照相。这本无可厚非,也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如果游人稀少,或不影响他人同样权利时,这种做法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是在旅游高峰,在游客如织的景点,人人都想在取景框中只留自己需要的人影真是有点困难。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标志性景点之前会堆积着许多人,为的是能够留影纪念。然而,为了达到取景框中无“闲杂人员”,人们相互推搡,还有的恶语相加,更有的家长把孩子推到第一线去抢占有利位置,其他人稍有不满,这些家长们马上会批评对方“没有素质”、不该和孩子争抢。本是美景,却留下遗憾,而最重要的是给孩子留下极不好的范例。在这一刻,人们在课堂、在其他场合学到的“宽容”被挤出了小小的取景框,留下的是自我和孤独。
  如果细心一些,我们也会看到许多人有着另外一种心态。我们几乎没有见到过外国游客在照相时需要“清场”的情形,很多外国家长在给孩子拍照时,并不在意站在旁边的游人会破坏美景,而是鼓励孩子和周边客人友好相处。笔者的很多外国朋友在游览中几乎不拍私人景照,问他们为什么不“留此存照”,以证明“到此一游”?他们的回答几乎都是一样:不打搅别人,同样能欣赏到美景。
  中国人在日常社会活动中还有很多颇具中国特色的“怪“举令人叹息,取景框中的“自我”只是众多“怪”事的一种。这些“怪”无不展示了中国人特有的聪明或精明,最终的受益者肯定是他们自己,而他们占的便宜总是建立在旁人受损受伤的基础之上。其中可以和“取景框”相媲美的当数“集体夹塞”。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当你辛苦排队购物、购票或缴费即将轮到你时,你前面的人会突然告诉你,他还有其他几个人也在排队,看到这边速度较快,马上都集中到你所在的队伍中,把排在后边的人气得牙根发痒,却很无奈。这种现象在医院里更是常见,似乎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行为。然而,如果放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凸显自私的举止必然会遭到公众的冷眼、鄙视甚至厌恶。中国旅游者在国外的类似行为早已被媒体和公众诟病。
  其实,“宽容”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境界,它和知识多少、职务高低、地位贵贱毫无关系,它就是一个心态、教养和习惯问题。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做到“宽容”是能让社会平和、人人幸福的基石。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取景框工作、生活,在和人交往,如果取景框中只有自己,只能证明你是个心胸狭隘、视野窄小、在事业上难有大作为的“常戚戚”之辈。
  中国古人曰: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凡成大事者,皆能从小小的取景框中找到大千世界,更能窥测宇宙之浩渺。我们的视野不能被限制在三寸框中,而是要放眼框外世界。心态要宽容,智慧会深远,生活就幸福。
  一切就这么简单。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