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忠厚:小山村有座六合院
2014年09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邹城市石墙镇上九山村郑家胡同。
   □杨树林
  在邹城市石墙镇上九山村有一条郑家胡同,胡同里有一户人家,进了大门以后,竟然有二门、三门、四门等,一共有五进院落、28间房子。房子的墙体采用等距型压茬建造,石料采取风摆柳、黄瓜架、一炷香、满天星等方式摆放,精打细琢,镶嵌得格外好看。院子里还有牛屋、石磨、石碾、石槽等。村里人称之为六合院,是兄弟六家、30多人和睦相处的一个大家庭。村里的70多岁的老会计郑义昌老人向笔者讲述了这座六合院的来历。
  这个院子是郑家哪一代祖先传下来的,后人已经记不清了。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传到了郑广恩这里。郑广恩老汉人品特别好,自己辛劳一生,待乡邻像家人,虽然自己生活很困难,但是尽可能地帮助别人,特别是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都是忙前忙后地张罗,在上九山村很受人尊敬。
  郑广恩有六个儿子,按照行辈是“堂”字辈,且放在名字的第二个字上,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郑鑑堂、郑锡堂、郑钺堂、郑钦堂、郑铸堂、郑镕堂。
  郑广恩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把孩子拉扯大,后来,就在自家的院子里给六个儿子一个一个盖了房子,娶了媳妇。60岁时,本该含饴弄孙了,但是由于操劳过度,他不幸撒手人寰。
  老人病重期间和去世之后,大儿子郑鑑堂觉得父亲辛辛苦苦熬这么一个家庭不容易,无论如何家不能散了。长兄如父,他应该自觉担起家庭的重担。老二郑锡堂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有点儿文化,老大就和老二商量怎么样维持这个家。老二说,过去有名望的大户人家都有家规家训,咱也制定几条家规家训,大家共同遵守才行,老大觉得有理,集合了全家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商量开了。
  经过大家共同商议,确定了《郑氏家训》:一是团结互助,家庭和睦;二是以农为本,诚实经商;三是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四是识文解字,知书达理;五是尊老爱幼,以孝为先;六是公正行善,坐正行端。
  家规家训立好后,全家老少都要记住,吃饭的时候,大人经常向孩子们灌输,新娶来的媳妇也要婆婆们传授,全家人谁也不能破了规矩。
  虽然兄弟各家分灶吃饭,但是在一起干活,经济上统算。老大管家,老大、老二、老四在家里干农活。农闲的时候就垒砌地堰,保水保墒,还沤积肥。老三、老五、老六出去做生意,卖姜、花椒、柿子、大枣等,挣个活钱。价格随行就市,但是不能缺斤短两。做买卖挣的钱归公,剩下的钱就置买土地。
  老大媳妇、老二媳妇则一起管理家务事,带头勤俭持家,做完饭、刷完锅、喂好家禽家畜之后,她们把家里的院子打扫得很干净,还要带领媳妇们到坡里帮助男人们干些农活。晚上还要磨面、纳鞋底、缝补衣服。她们缝补衣服很有耐心,能够在补丁上补补丁,有的一床被褥能有十几个补丁。
  由于老二上过私塾,冬闲的时候,就教全家人识字。教孩子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对晚辈讲做人的道理。解放初期的时候,村里开办识字班,郑义昌那时候还没有上学,但是识了不少字,被聘请为识字班的“小先生”。
  在郑广恩老人病重的时候,郑鑑堂带领六个兄弟端屎端尿,床前不离人。六个媳妇,每天早晚请安,询问病情。好的传统一辈传一辈,后来的儿女们也都这样照顾老人。
  他们家里虽然人多势众,但不仅不允许自家人去欺负别人,还要主持邻里之间的公道,不允许欺负人的事情在上九山村发生。村里谁家有个纠纷,都愿意来求郑家主持公道,那些爱占便宜、做坏事的人,到了郑家门上就变得老老实实,服服帖帖。
  从“堂”字辈之后,他们给自己家立的辈分是“仁、义、林、承、方,忠、厚、传、家、远”。就这样过了一代又一代,村里人都说他们一家是“六合院”、“厚大门”。
  现在,六合院的后代们已经发展到150多人,那个老石头院子再也住不开了,他们都搬到了山下,各家都建起了新院子,除了在上九村生活的后人,在外面上学、做生意、当干部的也有许多。每年清明节和春节的时候,无论多远,都要回到上九村来,扫墓祭祖,凭吊先人,看看过去的老屋,他们都说现在条件好了,但老郑家的家规家训和老传统可不能丢,要祖祖辈辈传下去。
  六合院老郑家是上九山村淳朴民风、忠厚人家的代表,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村家庭的一个缩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