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君左和他的“中华国山梦”(下)
2014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周郢
  历代推崇的泰山封禅祭祀活动,一方面出于封建帝王宣扬君权神授、夸示文治武功的目的,同时也不无崇尚自然、遵循天道的寓意。这种举行在泰山空间的国家礼仪,最终促成其成为主流文化所崇奉的王朝首山。虽然国体变易,封禅消亡,告祭废止,但论定泰山的文化地位,绝难忽视或回避这一国家礼典的重要作用。易君左在此问题认识上充满睿智,他一方面承认这类山岳祀典“一则纯系帝王个人之夸大狂”,“显与现代潮流逆”,同时又从中发掘出合理内核:“然泰山为吾国历代所仰重,至屈天子之尊严,代表大自然之威力。此为吾国历史上所特有之事迹,何可忽视?今若由国家定为国山,即‘泰山者,中国国民共有的山,而国民灵魂之所系者也’!其意义,亦即扫除历代封建思想之残痕,唤醒君主专制之迷梦,而复主权于国民,故定泰山为国山,可以一新吾国之历史之记录,滤清国民之灵魂。”重启泰山“国家之山”的历史记忆的同时,又弃其糟粕,扬其精华,将传统祀典赋予时代精神。同时充分吸纳世界地质学的新成果,援引美国威烈士(今译威理士)、德国李希烈士(今译李希霍芬)等人的研究,从现代科学角度,认定泰山踞中国最古老之地层,系全国山脉之中坚,“是定泰山为国山,深合人文地理之真实精神”。
  除此之外,易君左还从民俗学、古文字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解读泰山,提出“盖吾国国民数千年来,所拥戴之一大自然现象,厥为泰山。社会生活,心理信仰,咸系于此。故定泰山为国山,正见中国民生主义精神”,并最后对泰山的文化地位予以论定:“泰山者,中国民族历史之活的典型也……一入泰山,即不啻翻阅吾民族之光荣史页。”今人每标举郭沫若“泰山是中华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一语,以示泰山文化之价值,事实上,早于郭氏数十年,易君左便已作出相同的论断,足见其目光之犀利、论断之精当。
  在山水审美上,易君左也别具只眼,他提出“他山虽奇,而无如泰山之奇中之奇;他山不过奇中之奇,而泰山为奇中之不奇、不奇中之奇,故天下莫与之奇!”这一段极具哲理思辨的议论,真切道出了泰山的美学特点。明代学者张岱观察泰山时曾指出:“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岱志》),“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泰山》),其论已触及到泰山山水的特异之处。与之相比,易君左所云“奇中之不奇,不奇中之奇”,更深刻把握了泰山“中和之美”的哲理内蕴。其语使人联想起明人项穆《书法雅言》之论书家中和:“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可谓思理相通。这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作者所揭出的泰山“中正刚健”之四大德性。而这种他山所不具有的“中和之美”,也正是泰山得以问鼎国山的重要条件和特质。
  基于以上一系列论证,易君左认定:泰山正是中华国山的唯一“山选”:“吾国山岭纵横,博大雄伟,为全球冠,顾或因地域窵远,或因与史无关,或因徒拥虚名,或因缺乏景物,求能气魄伟大,形态庄严,傲首嶙峋,丰姿华灿,而又与吾国历史文化及固有道德有密切悠远之关系,且确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者,舍泰山而外,将何所求!泰山者,决非山东一省之泰山,而为全中国之泰山……国民心目中所仰为至高无上之巍帜象征者也。故定泰山为中华民国国山,其理由至为光明正大!”
  在列举国山理由之后,易君左高屋建瓴,对今后的泰山建设作了一番前瞻与畅想。近代百年巨变,新文化、新思潮、新观念风生水起,许多学者对泰山建设也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考与创议——如置管理局、架设索道、建博物院、设泰山大学、在泰山下建中华新都等,无不具有超前眼光。其中易君左所提建设之议最具新意。如其关于“文化特区”的构想:“于统一的文化中,特别应注重实施民族主义的文化政策。一方面发扬光大中国的民族精神,使文化之向上,一方面使中国之民族精神普及于全国国民……然必谋一文化集中之法,使某地成一文化区域,为全国观仰,以资典范,则定国山区域为全国文化中心,最为适宜……国山区域,为崭新的文化图案,又系文化最古之乡邦,渊源有自,富有资格为全国文化之核心。夫南京为吾国首都,首都者,各项核心中之核心也,至于文化核心,自应定之于国山区域。”提出了中国于行政中心之外,应另外置一文化中心的大问题。这一提议对中华文化的挖掘提升、民族精神的提炼凝聚及传统文明的梳理整合,都具有积极意义。21世纪之初,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提议中国应建设“文化副都”,其实质与易君左不谋而合。
  需要指出的是,易君左提出的“国山之议”,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当《定泰山为国山刍议》奋笔疾书之时,正值“九一八”、“一·二八”战火相继燃起,国人民族情绪空前高涨之际。在这种时局下,此番东临泰岱,易君左“登名山以长啸,招国魂其何方?海东浊浪,塞北愁云,益令人悲歌慷慨而不已”,所谓“北望关山未解忧”(《上山道中》)!故拟借议定国山,维民族精神于不堕,激励国人抵御外来侵略之斗志。易君左在文章引题中直书“用泰山的精神消灭富士山之魔影”,已明确揭示了本篇所寓的抗日主旨。在文章中,更是击起大吕洪钟,警示世人:“泰山虽似偏近东隅,然须知今日中国最大之外患,即为日本帝国主义者。泰山至今日已变为吾国东防之壁垒,定泰山为国山,正所以表示抗日救国之坚实意志!且泰山位居鲁省……惟今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已视山东为南满第二,山东形势之转变,关系吾国全局之存亡,定泰山为国山,正所以集中国民之注意力,以图复兴,使倭寇不敢正视而放肆。”在首节结语中,作者以日本之富士山为比照,形象地展示了泰山所蕴含的无限生机:“吾人欲请定泰山为国山,其主旨,除欲发扬光大伟大的中国民族精神以与万国光明磊落相见而促人类亲和及世界大同外,尚有一严重的意义,即范铸‘抗日救国’之全副模型也。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富士山为国山,因而号召其所谓‘大和魂’以妄肆侵略而不顾。富士山虽有一万二千三百九十一呎高,然其山巅终年积雪,如白头翁,为民族已衰老之象征,又为火山之遗体,是大和民族已为残骸,又其山土石杂陈,已不纯粹。泰山则不然,‘观日’为泰山上之壮举,可以畅吸宇宙之朝气,满山飞瀑如练,象征中华民族活泼泼的精神,全山皆为石山,岩石巍巍,极有骨格,苍松翠柏,最能耐寒,挺秀千古,非如富士之不毛也。”以岩岩泰山之气象感奋国人,昂扬斗志,可谓用心良苦。
  泰山作为历史上“配天作镇”、“与国咸宁”(泰山石刻语)的王朝首山,经过易君左的提炼升华,将其置于时代激流的浪巅,使之充任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并激励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定泰山为国山刍议》堪称一篇激荡人心的泰山颂、一卷义正词严的抗日檄、一首振聋发聩的正气歌!
  正是:壮怀风雨寄名山,泰岱雄文首此篇。一代岳宗谁论定,国魂万古莽苍间!

  (本文作者为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