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原小木屋走来
2014年09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肖复兴
  很难想象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原。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田野、树木和远处一抹淡淡的青山,安静得只有风吹玉米地的飒飒声响和几声清脆的鸟鸣。但是,两百年前,这里确实是一片荒原。当年,林肯的父亲就是第一批到这里的垦荒者。
  车子从田纳西州的州府纳什维尔向北,开到肯塔基州的州府路易维尔的路上,可以看到“国家公园林肯出生地”的醒目指路牌。这里离路易维尔有一百公里左右,下高速公路开大约十几公里,便到了这片曾经的荒原,叫做诺林溪(Nolin Greek)的地方。当年,林肯的父亲看中了这里有一汪清澈的地下泉水,便用200美元买下了四周占地300英亩的荒地。这里叫做泉水农场,我猜想大概是林肯父亲当年起的名字。泉水,让这片荒原有了生命。第二年,即1809年的2月,林肯降生在这里山坡上的一座小木屋里。据说,那天风雪弥漫。但是,泉水没有冻住,关系美国命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生命诞生了。
  如今,那座小木屋早已经不复存在。当年,这样的小木屋也曾经存留很多座,都是一样由木板搭建而成,一窗一门,模样相似。如今,这里成为林肯出生地博物馆,馆里有一座复原的小木屋,很显然经过了艺术的加工,逝者如斯,还原历史已经不可能。当年,林肯的小床上哪里会有棉褥和床单?铺的只是玉米叶子,窗户上遮挡风雪的只是猪皮,盖在身上取暖的是一张破熊皮。小木屋,成为这里的一种象征物。
  农场这个词儿的翻译,让我想起北大荒,那里也叫做农场,大概是一个意思,因为都是荒原。林肯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成为这里最早的垦荒者。博物馆里有电影放映厅,循环播放着电影,告诉人们林肯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开荒,播种玉米和南瓜,下河捉鱼,和母亲一起看家里的一本破旧的圣经。可以说,林肯是一个贫穷农民的孩子,他只上过两年的学,以后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律师、一名议员,一直到成为美国的国家总统。林肯是美国梦具体而形象的化身和象征。所以,在美国历届总统中,没有一位能够如林肯一样赢得美国人民由衷的热爱和尊敬。记得在林肯诞辰200周年纪念会上,奥巴马演讲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是他让我的故事成为可能,是他让美国故事成为可能。”
  如果真的有美国故事的话,那么这个故事既传奇又平凡。传奇在于它能够让一个从荒原小木屋中走出来的人成为总统,这在讲究出身和血统的所谓官二代、富二代的传统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平凡在于它确确实实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只不过这个平凡人结束了南北战争,废除了蓄奴制,让平等、民主、自由的梦想成为现实。
  在展览大厅的门口,立有一尊林肯一家四人的铜像。母亲英俊,父亲挺拔,融有对那一代垦荒者的尊敬和想象。姐姐的小手让父亲牵着,林肯在母亲的怀中扭过头去,只留下一个背影。而在铜像的另一侧,则是占据半面墙的林肯总统的标准像,两者成对角线的位置相互遥望,构成了既是历史又是人生的叙事链条,非常有意思,耐人寻味。
  更耐人寻味的是林肯纪念堂。沿着博物馆后面的木栈道,穿过林荫和草坪,可以到达纪念堂的后面。后面很漂亮,橡树和板栗树,树冠硕大如伞;草坪平展如毯,一直通向远方的山坡,林肯降生的小木屋就在山坡上面。
  大理石建造的纪念堂里,泥土地面,别无他物,只有一座小木屋,一窗一门,是林肯降生的小木屋的复制。如此朴素,又如此别致,在别处大多立有雕像和水晶棺椁的伟人纪念堂里从未见过。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构想,这个构想,突出了小木屋,突出了林肯的故事的源头,突出了美国梦想的精神。它让我想起展览大厅前林肯一家四口的铜像和林肯总统标准像的呼应,大理石的纪念堂和小木屋也是一种呼应,它告诉人们,伟大的林肯,其实也是从小木屋走出来的。
  纪念堂有16根罗马圆柱,四围有16扇窗户,天花板上有16个花环,都象征着林肯是美国第16届总统。从前面走下去,有56阶台阶,象征着林肯只活了56岁。下得最后一个台阶,往右一转,便是那汪泉水。如今,周围的一切都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唯一没变的,只有这汪清泉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世上毕竟还是有亘古未变的恒定的东西存在。

  (本文作者为著名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