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埃虽捷报频传,但危机远未结束
2014年10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美国总统奥巴马10月22日说,“一系列事件让我们对美国埃博拉形势更加谨慎乐观”。这“一系列事件”是:与美国本土发现的首名埃博拉患者邓肯最初有过接触的40多人已全部解除观察;被邓肯感染的两名女护士“病情似乎在好转”且“精神状态很好”;美国从非洲接回的两名埃博拉患者康复出院。
  看上去确实令人欢欣鼓舞,似乎显示出美国在应对突如其来的埃博拉疫情时卓有成效,但看到奥巴马“乐观”的同时,无法忽视前边的那个限定词——“谨慎”。
  奥巴马有理由且必须保持谨慎,因为在埃博拉传入美国之初,美国疾控和医疗部门的应对显得有些业余。虽然此后迅速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但这些亡羊补牢之举,反映出这个世界头号强国最初对埃博拉并未足够重视。
  不只是美国。今年2月,当埃博拉疫情在几内亚暴发时,西非地区乃至国际社会都不曾在意和关注过。彼时,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乌克兰,后来一部分视线被“伊斯兰国”分散到中东地区。恰恰是在这段时间里,埃博拉冲破几内亚边境线,蔓延至邻国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并波及塞内加尔和尼日利亚。
  埃博拉真正开始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是在疫情持续半年后的8月。当时死亡病例已经上千,且美国籍医生布兰特利在利比里亚染病后被送回国治疗。此后,西非三国的埃博拉感染和死亡病例不断攀升,同时,接连出现欧美人士染病并回国治疗的消息。
  从那时起,埃博拉才真正演变成一场全球公共健康危机。但事后不断加大的援助力度并不能掩盖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疫情初期的缺位,就连世界卫生组织不久前也承认,早期没有足够重视“无国界医生”组织关于埃博拉疫情的报告,低估了疫情的严重程度。
  10月17日,世卫组织宣布塞内加尔的埃博拉疫情结束,但由于其紧邻疫情最重的西非三国,仍需对埃博拉高度警惕。20日,世卫组织宣布,另一个疫情发生国尼日利亚的疫情结束,并且成为应对埃博拉的标杆样板——首例病患的接诊医院准确地诊断和处置;大规模快速地追查并隔离一级和二级接触者;官员和志愿者走访接触者周边超2.6万户人家,展开筛查并普及埃博拉防护知识;尼各级政府和机构抛开政治和党派分歧,联动协作。
  同时,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等国卫生机构和制药企业也在加班加点研发和试验多个埃博拉病毒疫苗等药剂。得益于其中数量有限的新药,欧美部分病例好转并治愈出院。虽然也出现了新药没能挽救生命的情况,但新药和疫苗仍给各国预防和西非疫区防治埃博拉带来希望。
  但是,形势依然严峻。世卫组织预计,到12月西非三国每周新增病例将最多达5000至10000例。截至10月19日,世卫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埃博拉感染病例已达9936例,其中死亡4877例。不过,该组织称,实际病例数远超报告数字,可能近15000人。
  另外,近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多地都有出现疑似病例的消息,如南美洲的巴西、中东的阿联酋、欧洲的马其顿、东亚的中国香港等地,好在经过检查,上述疑似人员都被确认非埃博拉病毒携带者。
  全球各地传出类似消息,从正面来看,反映了各国和地区紧绷着防控埃博拉这根弦,但从反面来看,说明在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频繁的人员往来的背景下,如果疫情失控,埃博拉完全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10月23日,中国政府向世卫组织捐款200万美元用于防控埃博拉。此前,中国已累计向西非疫区国家提供了3.34亿元人道主义援助,先后有200多名中国医疗人员赴西非三国参与疫情防控和治疗。只有像中国一样,国际社会继续加大对西非疫区的援助,同时加快药物和疫苗研发,严格快速地落实防控措施,才能共同应对埃博拉疫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