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全球最多“中产”又能怎样?
2014年10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崔滨           
  相比本周悠闲到访清华大学的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同时来到中国的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则要忙碌得多,随着iPhone6正式在中国发售,库克造访中国的短短几天内,马不停蹄督战郑州富士康工厂,与三大运营商沟通,拜会工信部部长苗圩与国务院副总理马凯。
  如此劳神费力奔波,无外乎中国市场已经是为苹果贡献总营收份额16%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如果要为这部售价在5000元以上手机的疯狂追捧者贴个标签,瑞士信贷银行14日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适时地奉上选项——快速增长的中国中产阶级一分子。
  在这份铆足劲儿表扬中国的报告里,“中产阶级”被量化为拥有1万至10万美元财富的个人。得益于人民币升值,以及“没房别谈结婚”的“丈母娘经济”与“就是爱攒钱”的传统财富观,中国内地的个人平均净资产创纪录地达到了2.13万美元,家庭财富总额列全球第三。这使得全球10亿中产阶级里,中国人的数量占到了三分之一,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中产阶级聚居地。
  参考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公报里18311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年每部价格至少在4000元以上的iPhone手机,能在中国每年轻松售出至少2000万部,着实可见有钱的中国人确实多了。
  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用上了全球最贵的手机,但其中的大多数并不认为自己真正富裕了,他们更习惯自称“屌丝”,而不是更富有品味的“中产阶级”。
  再通俗一点说,就是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中写到的那种心理感受:“房贷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你是否不敢转换工作,从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是否让你忧心忡忡?如果其中任一答案为‘是’,那么你就不算是真正的中产阶级,你只是一个中等程度悲惨的‘中惨阶级’。”
  遗憾的是,“中惨阶级”的比喻,说出了中国式“中产阶级”生活的真相:他们拼尽全力获得享受高品质物质生活的财力,却买不来平静生活的安全感。
  这显然不是最早提出“中产阶层”概念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本意,在他著名的《政治学》一书中,中产阶层应当人数众多、知书达理、安居乐业,认同主流价值观,最为安分守己地维持稳固的社会秩序。
  且不说亚里士多德,即便按现代社会对中产阶级“人数众多”、“财富居中”和“思想中庸”的三个定义看,中国距离真正的“中产阶级社会”也为时尚早。
  3亿多的中等收入人数虽然庞大,但相比13亿的总人口数,还无法构成“中产社会”里中间阶层占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形态,达不到“人数众多”。
  即便已经达到“财富居中”标准的中间收入群体,也像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李侃如在《“中产”中国:超越经济转型的新兴中国中产阶级》一书中指出的,“世界其他地区中产阶级的许多表征——广泛存在的公民组织、特定的社会精神、对于体现自身价值所持的基本的保守主义态度——还没有成为中国中产阶级的主要特征。崛起的中国中产阶级如何沿着这几条切线打造自己,将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几条切线的交会处,将会是中产阶级的身心感受和精神气质:如何构建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而不是照搬美式中产价值观的——“中国式”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回到瑞士信贷那份中国中产阶级快速增长的财富报告,虽然中国距离真正的“中产社会”相去甚远,绝不能因为外人频繁送上“高帽”就志得意满,但在一切都在加速奔跑的中国,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并非遥不可及,就像你我身边无数的年轻人,尽管生活有诸多烦扰,但他们依然能够通过勤奋和努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挤入中产阶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