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堂·吉诃德》
——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
2014年12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王红星

  提起西班牙文学,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塞万提斯(1547.9.29-1616.4.23)。这正如提到英国文学人们首先想到莎士比亚、提到德国文学人们会首先想到歌德一样自然。德国大诗人海涅也曾将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和歌德并论,他说:“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作为小说家的塞万提斯作品并不多,最为人所熟知的自然是《堂·吉诃德》。塞万提斯生活在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的西班牙。在那个时代,小说艺术尚未成熟,正是这部《堂·吉诃德》的出现,奠定了欧洲小说的基础。文学评论家都称《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
  “德·拉曼恰有个地方,地名就不用提了,不久前住着一位贵族。他那样的贵族,矛架上有一支长矛,还有一面皮盾、一匹瘦马和一只猎兔狗。”这就是这部伟大小说的开首。
  说起这部小说的缘起,不能不提一下骑士小说。骑士小说指的是十五与十六世纪西班牙流行的描写游侠骑士的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孤军奋战等,不过骑士小说行文冗长繁复,人物的性格雷同,情节千篇一律。塞万提斯时代的西班牙文坛上,这种骑士小说泛滥成灾。宫廷和教会也利用这种文学,鼓吹骑士的荣誉与骄傲,鼓励人们发扬骑士精神,维护封建统治,去建立世界霸权,而许多人也沉湎在这种小说中不能自拔。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的目的,就是要摧毁这种精神鸦片。“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这部书在结构和人物设置上模仿流行的骑士小说,但骨子里却全是对骑士小说的讽刺和批判。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位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他沉迷于骑士小说不能自已,脑袋里尽是关于骑士冒险的各种幻想,以至于他分不清幻想与现实。
  有一天,堂·吉诃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罗西南多”,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当游侠,除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邻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仆侍,让桑丘骑着驴跟在自己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象为他的女主人,给她取了名字叫杜尔西内亚。于是堂·吉诃德就这样开始了他的骑士冒险之旅,由于他耽于幻想,颠倒现实与幻想,闹出了不少的笑话;而一些明显看出堂·吉诃德不正常的人,也顺从配合他,故意捉弄他。一幕幕戏剧场景令人捧腹不止。
  一天,堂·诘诃德来到一个乡村客店,他却把这个客店当作城堡,把老板当作城堡的主人,要求老板封他为骑士。老板有意捉弄他,拿记马料账的本子当《圣经》,用唐·吉诃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着实打了两下,然后叫一个补鞋匠的女儿替他挂刀。受了封的骑士堂·吉诃德走出客店把旋转的风车当作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这就是有名的堂·吉诃德大战风车。
  他把羊群当作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得鼻青脸肿,还掉了几颗牙。仆从桑丘·潘沙一再纠正他,但总得到他的训斥。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作武士,挺着长矛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作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他把一群罪犯当作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找女恩主去道谢,结果反被他们打成重伤。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堂·吉诃德的朋友想了许多办法,终于把他弄回家去。
  在第二卷中,堂·吉诃德继续去冒险,又吃了许多苦头,弄得一身病。以至于他的一位朋友参孙·卡拉斯科不得不想出这样的办法劝他回家:假装成骑士把堂·吉诃德打败,罚他停止做游侠骑士一年。唐·吉诃德永远爱对着臆想中的敌人猛冲过去,乱战一阵,但是由于他总是不切实际,又常常蛮干不讲战术,因而处处碰壁,好心不得好报,多次都险些丧命。当他和桑丘吃尽苦头,辗转回到家乡时,他一病不起。但经过这些游历,堂·吉诃德终于认识到了自己那些疯癫行为的可笑,意识到骑士小说都是胡说八道,只恨后悔得太晚了。
  在《堂·吉诃德》问世以后,西班牙的骑士小说渐至销声匿迹。虽然塞万提斯写作《堂·吉诃德》是为讽刺骑士小说,但这部小说产生的效果却不仅仅如此。
  小说在人物塑造艺术、情节安排、讽刺艺术等都给后来的小说家留下了无尽启发。小说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也成为了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堂·吉诃德也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崇敬。他代表着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在小说中,堂·吉诃德那种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精神也足以打动读者。正因为此,苏联评论家别林斯基称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