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纪念
2015年04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宋青
  父亲离我而去已经26年了。一开始的那些年,我总是走不出痛彻心扉的丧父之痛。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每当遇到困难挫折时,总感觉到父亲的教诲、父爱的圣光在指引着自己,这使我突然意识到,父亲虽然故去了,但那深沉的父爱一刻也不曾离开过我啊。
  父亲是他那个时代标准的理想主义者,他对自己的国家爱得深沉,他多次表情凝重地给我讲他小的时候家乡青岛被日本人占领,上学时被剥夺学习中国文化的亡国之痛,所以父亲特别珍惜新中国建立后的幸福生活。当年,只有13岁的他就抱着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报名参了军,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这个“娃娃兵”又积极报名参战,却因为一岁之差没被批准。现在想来,父亲给了我最好的爱国主义启蒙。
  父亲从部队复员后,在青岛一家部属企业做会计,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但是,他因为想到自己的母亲和奶奶解放前生病没钱医治而去世,想到当时的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还有很多人没有条件治病,于是立志学医。从昌潍医专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他被分到山东省委医务室,但他毅然拒绝了,在周围人惊讶的目光中,他来到沂蒙山区腹地,给条件最困难的老百姓治病。母亲告诉我,我出生时,周围的老百姓为了感谢他,送来了一千多个鸡蛋,但是都被父亲一一推辞了。
  父亲做事正直而有责任心,表里如一。那时候青霉素紧缺,他使用青霉素的标准不看权力和关系,只看病人是否需要,这种“不谙世事”的做事风格让他得罪了一些人,也吃了不少的苦头,但他从来不改变自己宁折不弯的品格。父亲做事一丝不苟,因为我小时候写作业异常粗心,他总是教育我要有责任心,他说当医生如果没有责任心,既可能是救人的菩萨,也可能是杀人的凶手。待我长大工作以后,一旦稍有懈怠,这句话就在心头回荡,总觉得父亲充满期望的眼睛在盯着自己。
  父亲有一颗“无可救药”的童心,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时代,他用灵巧的双手给我的童年创造了无限的乐趣。每年临近正月十五,父亲都会精心制作好多花灯。他坐在寒冷的院子里,叽叽喳喳的孩子们围在他的身边。细细的铁丝在他的手里变魔术一般上下翻飞,大半天工夫,他制作的圆形、红五星、柱形等各种形状的花灯就足够开个灯会的了。正月十五的晚上,院子里的每一个孩子手里都提着父亲给扎的花灯,追逐嬉闹,每当这时,父亲脸上总会绽放出最开心的笑容。而到春风起的季节,他一定要精心给我扎制一个大风筝,蓝蓝的天底下,绿油油的麦田里,洒满了我们爷俩开心的笑声。夏天晚饭后,父亲常带我去田野散步,他用口琴吹着《铁道游击队之歌》,天边的火烧云在他悠扬的琴声中燃烧着,那美得让人心醉的画面,我想只能用油画才能把它表现出来。
  上五年级的时候,因为爱美,我宁愿腿上冻出冻疮也坚决不穿那又笨又丑的大棉裤。因为妈妈在外县工作,还得照顾弟弟,没有时间给我织毛裤,于是我那慈爱的父亲跑到镇上买来了质量最好的橘色毛线,每天工作之余,胳膊底下夹着毛线学织毛裤,遇到不会织的地方,他就追着单位里的女同志虔诚地请教。寒冬的深夜,我偶尔半夜醒来,昏暗的灯光下,是父亲专注织毛裤的身影。孟郊曾写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而我的父亲却用千针万线诠释着感天动地的慈父之爱!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父爱给我的生活镀上最温暖的色彩,使我的生活留下无数欢乐的记忆,可是父亲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没有等到我用自己的工资买哪怕一分钱的东西孝敬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我心头永远的痛!
  父亲在生病治疗一段时间后,主动放弃了治疗。全家人都费解,苦苦相劝,他说:我的病反正也治不好了,浪费国家的钱干什么?他那一代人对国家的忠诚,竟至于此……
  叶落归根,父亲的骨灰撒在家乡青岛鲁迅公园中他从小钓鱼摸虾捉螃蟹的地方。漂泊一生的他,在故乡大海的怀抱,枕着涛声,可以永享欢乐。
  因为种种原因,我不能在每个清明节都去青岛祭奠父亲,但我知道,牢记父亲的思想,遵循父亲对生活的态度,认真工作,快乐生活,就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