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忆水磨绕绣江
2015年04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高增昌
  小时候,我一听说去外婆家就来精神,兴奋的心就像脱缰的马,早已奔向那带有水磨的乡下村庄。外婆家在绣江河边,河水每流过一个村庄就会出现弯折激流,势不可挡。不知从什么朝代起,沿河建起一座又一座的水磨,就连沿河一带村庄的名字,像金盘、三盘、四盘、宋家磨都与水磨有关。一座座水磨,就像绣江河上一串闪亮的明珠。 
  去外婆家首先要绕过城东南角外的那片湿地,这片湿地叫荷花池。湿地中间有一个亭子叫“中山林”,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人们通过栈道漫步到亭中,四面荷花环绕,犹如踏入仙境。
  绕过这荷花池,河水引路,前面就是金盘桥,桥下是绣江河和巴漏河相汇之处。由于绣江河位置高,巴漏河低,落差三米,形成瀑布,飞流四溅,声如雷鸣。 
  站在金盘桥上望着那垂落的河水,白哗哗的水雾如同天河降临一般。这里的水景,使历代文人墨客大发诗兴,冠之谓章丘景观“绣江春涨”。金盘村水磨就在这里。记得有一年的春节前,为了全家人能吃上一顿饺子,母亲让姐姐和我带着不到半口袋麦子去金盘村磨面。远远地就听到水磨的响声,走到近前,看到大水盘在转动,又看到水轮盘周遭一叶又一叶的水挖子,在水的冲击下不断地推动着轮盘转动。
  进入磨坊,轰鸣的磨声不绝于耳,一个直径两米开外的石质托盘,接着磨下来的面粉。石磨分上下层,当地人称上器下器,上器磨的边沿设有四个对称石孔,是用来穿粗绳用的,上器石磨被绳吊起不转。下器磨底部固定在将军柱上,随将军柱一起转动。整个石磨约一吨重。当水磨磨面结束时,落水的闸板就被人放下,河水自行绕道而去。当地人讲,这里磨大、转速快,金盘大水磨名不虚传。
  外婆住在三盘村,三盘村的水磨就没有这么大。石磨的主人家是远近有名的制香大户,他们家的磨坊是专门用来磨碎木料的,因此每天要劈好多木头。这制香工艺在他们家传承几代,可惜在“文革”浩劫中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石磨也被拆除了。村中一位老者收藏了一张水磨之乡的风景图,从图上看,近处是磨坊屋子,远处是一片苇滩,中间是一片宽阔水域。磨和水盘分别装在这磨屋和磨屋以下的水域里,磨房跟前有两位妇女在洗衣服,还挥动着棒槌,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见不到河上洗衣的情景了。
  三盘河中间有一座石桥,桥的北端有一石碑,碑文写着“太平桥记”,上面记载着村名的由来和水磨的形成。这里是古龙蟠村的文化遗址,又是村镇古文化的研究中心所在地,来这里,人们会了解千年的村史和历经六百多年的水磨。可惜如今不少河道淤塞,早年的水磨也无迹可寻,水磨之乡的盛况只能通过古碑古画领略了。
  章丘的水磨之乡还是周恩来总理的恩师高亦吾先生的家乡,论辈分高先生是笔者本家的一位爷爷。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高亦吾先生回乡探亲时,曾经多次亲临金盘观察测量,计划利用这落差的水能,合理发电,被当地政府采纳。只因财力有限,未能施工,只是在金盘桥上边绣江河北岸一侧,开缺口设管道、挖水渠引渡河水,使绣江河水流进了章丘古城的河道,从此护城河水变清。 
  前两年,政府指派水利部门花了大力气,就在金盘那落差的地方,投巨资建起两座大桥,同时为了不忘记曾经的水磨,又在绣江河和巴漏河的河流当中,各砌了一道水坝,在水坝上端摆放一行小小的磨盘,河水流到磨盘时,就会从磨盘的中间涌现,河水哗哗垂流可观。这水磨盘只为观赏,不能使用。岸边设有层层台阶,人们可以踩着台阶下去洗衣涮菜。
  绣江河水发源于明水百脉泉,如今,还在日夜流淌。每当我旧地重游,就会想起小时候去金盘村磨面的水磨。水磨绕绣江的情景,也常走进我的梦中。正是:水乡景色招人爱,画中三盘展风采。绣江河上水磨坊房,追回童年乐开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