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系列谈
改革创新同样需要抗战精神
2015年05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不仅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而且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胜利已经70周年,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虽然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早已从民族自卫战争转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是抗战精神仍然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日战争是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联合起来进行的一场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爱国主义是抗战精神的核心。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广泛、更加持久,它超越了阶级、阶层、政党、民族等常规范畴,在“抗日”这个根本问题上,各种力量达到了高度契合,抗战历史印证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古训。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分裂的民族、一个分裂的国家最容易遭受外侮,最容易受到侵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既是近代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外敌的根本保证,同样是承平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当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我们应当加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建设,激发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大团结,任何势力与此相背的所作所为,注定要遭到失败,注定要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所唾弃。
  抗日战争既是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意志、精神、信念的较量。8年全面抗战,尽管战局时好时坏,阵地时得时失,但是无论如何艰苦卓绝,中国人民始终保持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正是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信念,使得中国人民面对日军的疯狂屠杀、残酷“扫荡”、“三光”作战时,无所畏惧,顽强抵抗,并最终打赢了这场敌我力量悬殊的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开创了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抗战胜利的因素,是抗战精神的组成部分,同样是我国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途无比光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但是道路一定是曲折和艰辛的,只有抱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信念,我们脚步才会更加坚实,理想才会更早实现。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尽管我们可以将习近平总书记浓缩的四个方面的抗战精神分解为若干具体内容,并阐释其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但是大力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必然要求我们把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谋求发展和创新。只有坚持改革和创新,才能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无愧于为抗战胜利流血牺牲的先烈。(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