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屋之忧
2015年05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武
  前些日子回到老家,又去了农村的祖屋,忽然生出许多感慨和忧思。
  就在好几年前,祖屋里还住着我的大伯母,过年时,居住在外地的叔伯兄弟姊妹等一起携家带口回去,还在土灶上烧柴火做饭,从自家菜园子摘菜、炒菜,一大家子坐在院子里摆上几桌,欢欢乐乐吃上一顿。但是,后来大伯母年事已高,只能跟着城里的子女一块生活,祖屋就只好委托邻居照看,几年下来已经冷冷清清没有人气了。
  几岁的时候,我在祖屋里住过一段时间,那时,祖母还健在。印象中,祖屋非常大,从东到西好几间大屋,正中间是堂屋,堂屋左右还有四间卧室,最东头是猪栏和厕所,西头是厨房。出堂屋门一个大院,院子里种着两棵桂花树,秋天开得满院桂花香,前些年有人出十万元想买其中一棵,家里人都舍不得,没卖。院子里还有一口水井,摆放着一些农具,当时还养了一些鸡鸭。
  走出院门,便是一口清澈的池塘,家里人在这里洗衣、挑水浇菜。小时候我跟小伙伴们在这里玩耍,还不慎掉了进去,喝了几口池塘水。如今池塘依旧,连大小都没有多少变化。
  从前的好些邻居还记得我们,周围的人家都建起了新楼房,只有我们的祖屋还是泥砖墙、黑灰瓦、大木门,像有些破旧的古董一样孤独地伫立在新出窑的瓷器中。如今,祖屋后面的小山上还埋着我的爷爷奶奶伯伯叔叔,但是,家里已经没有人住在祖屋了,以后也很难说会有人愿意回到祖屋居住。
  我的父亲曾经想出点钱把祖屋修缮一下,以免风吹雨打会损坏这栋土房子。实际上,那些木制的房梁已经有些松动,土墙有些地方也已经被雨水冲坏,瓦片也有些漏雨,幸好屋子里已经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倒不会损毁什么。但是,问题在于,即使花了钱,费了人力物力,修缮好了这屋子,又有什么用呢?在外工作的家人只有过年或清明会回来上上坟,一块聚聚,然后祖屋又复归平静。
  但是,如果眼睁睁看着祖屋慢慢坍塌、毁坏,还是让我倍感惋惜。这种传统的农家屋如今在江南农村越来越稀少,那个土墙灰瓦的院子,其实积淀了我们一个大家族的很多记忆,从爷爷奶奶,到父辈,再到我们,再到我们的子女,延续了六七十年,至少有四代人吧,假如它真的消失了,老家的一段历史也不复存在了,传统的农家院也不再有了。
  说起来,老家这里本来还有一片农田和菜地,以前租给别人耕种,现在也不知是荒废了还是别人种了庄稼。如果说,以前我回到祖屋,还感觉是回乡团聚、旧梦重温,现在再回去,却有人去楼空之感。
  修,还是不修,这是个问题。面对祖屋,我也有着哈姆雷特式的疑问。我跟父亲商量说,如果要修缮的话,最好是修旧如旧,不要破坏这种传统农居的外观,但屋子里可以装上现代的用具,如自来水、抽水马桶、空调、暖气、煤气灶等,让人住进去舒适一些。至于用途,这么大的一栋祖屋,肯定不会有多少人来住了,是不是能把它建成一座当地乡村历史博物馆呢?陈列一些相关历史图片、书籍和传统的农具、家具、日用品以及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制品,这样或许还能保留一点这里的历史遗迹,吸引一些人顺道来参观。
  如果真是这样,我觉得将祖屋修缮修缮似乎才有一些意义。因为这座祖屋本身就是历史,本身就是传统乡村文化的结晶,而不仅仅是一座居所、一栋泥土和瓦片堆砌的建筑。
  那样的话,即使不是春节和清明,我也会经常回去看看,或者在那里做个看门人,接待一下远道而来的游客,跟他们聊聊那座祖屋和那个村子的历史。
  (本文作者为央视电影频道导演,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