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高考失意者更多关怀
2015年06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马云对考场失意者给予了“同命相怜”的关怀,但是这样的声音太稀缺了。只有在全社会营造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舆论氛围,才能让年轻人不断接受锤炼和考验,让整个社会变得更有韧性。
  近日,全国各地陆续公布高考录取分数线。在登录网站查询分数的那一刻,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心情比开考那一天都紧张。每个人都想杀出重围,但是高考的“优胜劣汰”模式注定了,很多人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这场竞争中的失意者。与那些春风得意的成功者相比,这些失意者更应该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怀。
  现在的高考确实还有不合理不完善之处,但它仍然是公认的最公平的选拔制度之一。对绝大多数希望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来说,高考也是必经的一关。在高考扩招之前,录取率很低,注定了只有极少数人会成功,而绝大多数人都要成为失败者。面对失意的高考,那些刚刚成年甚至尚未成年的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失落的情绪,严重者可能会因此丧失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前几天,马云给高考失意的学生写了一封信,其中谈到了自己第二次高考落榜后的恐慌,“怕被人看不起,怕被家人埋怨,怕自己会永远抬不起头,怕自己没有未来”。这也是大多数高考失意者正常的心理变化。
  当然,今天的高考录取率远远高于马云参加高考的时代,一些地方的录取率已经达到八九成左右,一些学校还出现了招生困难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很多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以前考个专科都能皆大欢喜,现在冲不上一本就有严重受挫的感觉。舆论关注高考录取分数线,也主要聚焦在一本线。今年山东共有八万五千多名考生过一本线,而报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将近七十万名。如果社会判断高考成败只有这样一个标准,那么大多数考生都将成为旁人眼中的失意者。
  古人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胜败也是考场常事。像马云这样久经考场的人再回首发现“人生一辈子总有机会等着我”,但是很多刚走出考场的学生还不可能有这样的觉悟。他们很可能会被这次不理想的考试吓得手足无措。这时,他们需要一碗温热的心灵“鸡汤”,让自己用平常心看待这次考试的结果。
  可是很多人的目光都被高分和名校牵引过去了,在一片啧啧声中忽略了更应该受到关怀的人。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发自内心地对高考失意的学生说句“你已经尽力了”、“你还有很多机会”,或许就可以在不经意间消除一个悲剧的萌芽,让一个忧虑惆怅的考场失意者成为未来的马云。马云因为自己的惨痛经历,对考场失意者给予了“同命相怜”的关怀,只是这样的声音太稀缺了。只有在全社会营造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舆论氛围,才能让年轻人不断接受锤炼和考验,让整个社会变得更有韧性,而不是胜则骄、败则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