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人家是咋“约架”的
2015年08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伴随着微博沉寂了几年后,“约架”这事儿最近又火了起来。与不少评论家认为中国从公知到混混“全民约架”反映出国人素质有待提高不同,我倒觉得约架这事儿跟素质其实没啥关系,关键看怎么约——比如西方的精英阶层,就曾一口气约了一千多年的架,只不过他们管那种约架叫“绅士间的决斗”。
  西方的决斗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前期的“司法决斗”,由于那时柯南尚未诞生,调查手段又极为有限,很多案子争来争去扯不清孰是孰非,万难之下,法官会让当事双方先发誓重申一遍自己的主张,然后带上矛来一场决斗。该判决的理论基础是“神会保佑诚实的一方在决斗中胜出”。
  当然,这说法今天看来显然属于扯淡,但不知西方贵族是尚武精神爆棚还是诚心作死,该传统在整个欧洲越传越开。到17世纪,决斗已经成为欧洲贵族居家旅行的必备技能,富于修养的绅士为各种奇葩由头进行决斗,大到国家大政方针,小到在舞会里多看了对方女伴几眼,都是他们“可以一干”的理由。
  与咋看咋像普通街头斗殴的今日约架相比,欧洲决斗至少有三点值得惊奇之处。首先,决斗发起方式很“文雅”,挑衅者只需要优雅地脱下自己的白手套,扔到对方脸上即可。后来,绅士甚至觉得这么扔也太粗鲁,改为将手套扔在对方面前的地上,受挑衅方如果把手套捡起递还,就算接受挑衅,约架成功了。
  其次,与今日中国约架时拍闷砖、揪头发、撩阴脚等“武林绝学”横行不同,脱胎于司法程序的决斗要求绝对公平和体面。为保障这一点,决斗双方事前要各找一到两位朋友作为见证人,由双方见证人商讨决斗的具体事宜,见证人要以名誉担保决斗的公正性,如果决斗使用佩剑,要保证双方剑长大体相同,如果使用手枪,则最好使用同一工匠做的“孪生枪”。决斗结束后,无论哪方丢了性命,见证人都要代替自己的亡友礼貌地与对方握手道别,否则将被认为不绅士。如果想替亡友报仇,则可以在握手时顺便“续约”。
  最后,欧洲绅士决斗时时刻刻透出一股“生死看淡,说干就干”的精神和“提得起,放得下”的洒脱:决斗一般要打到一方丧失战斗能力才算告终,而在医疗手段不发达的当时,重伤基本上等于死亡(大诗人普希金就是在决斗中重伤不治,最终致死),所以决斗者上场前都要写好遗书。考虑到有些“决斗狂”决斗次数太多(作家大仲马据说参加过十多次),遗书出本书应该不成问题。事实上,法国数学家迦罗瓦就是在决斗前的遗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群论”,第二天他就被打死了。
  决斗有时也不一定出人命,挑衅方可以中途表示自己已经“满足”,如果受挑衅方接受,则决斗可到此为止,双方可以挎着膀子离开决斗场,该喝酒喝酒,之前的分歧被认为已经彻底消除,谁要是再提会被社交界看不起。
  如此透着“绅士范儿”的决斗,似乎越说越跟咱们的约架不像一码事儿。能想到的一点联系,是西方人有时也会以爱国之名打上一架。比如美国第一任财长、国父之一汉密尔顿,就曾经为要不要开中央银行的事儿跟人决斗过,对手是其政敌杰弗逊的副总统阿伦伯尔。按说,官做到他们这个级别,想搞掉政治对手完全不用豁上命去拼,搞点“纸牌屋”啥的不就结了吗?但是,为了维护“美利坚政治的纯洁性”,双方决定公事私了,改在决斗场上一较高下。决斗的结果是汉密尔顿被杀,人们查阅他死前留下的遗书,发现汉密尔顿其实很反对决斗,他认为自己尚未尽完“身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然而汉密尔顿还是去了。
  保证自己所爱之物的纯洁,是最正直的爱;维护“君子之争”的体面,是最有范儿的自重。如果做不到,那还是洗洗睡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