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喷喷的巧果,小记者做的!
2015年08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小记者们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本报记者 刘洁 摄
     本报8月26日讯(记者 刘洁) “香喷喷的巧果,真好看,我都舍不得吃了。”望岛小学小记者韩韦冰说。23日,齐鲁小记者体验活动来到信手拈来手工体验馆,13名小记者一起学做巧果。美味的传统点心,勾起了小记者们肚中的馋虫,也勾起了孩子们、家长与祖辈们的美好回忆。
  巧果又叫巧饼、巧食,胶东一代还叫巧花。巧果作为七夕节特定的面食保存下来,很多人都保留着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做巧果的记忆,回想起来特别温馨。甚至连做巧果的模子也带着美好的回忆。巧果模子内壁镂雕着形形色色的花草动物,有鱼、莲蓬、树叶、小篓等。为了式样多,邻居们会互相跑几家借用模子。“你们在家做过巧果么?”老师问小记者们。“很少”、“没有”,很多小记者用遗憾的语气回答。“那么今天,咱们就动手来烤巧果,制造一个属于我们的美好记忆吧。”听了老师的话,小记者们干劲儿十足。手工老师给出了做巧果面团的配方:普通面粉500克、温水220克、奶粉15克、白糖70克、酵母2克。发酵好的面团和巧果模子逐一发给了小记者。将面团揪成合适大小的团子,放在模子里修整,一扣模子,一声清脆的“咔”,一个巧果就跳出来了。
  看似步骤简单,但是想要做得好看也不容易,不是面多了,就是面少了,有时一个巧果,小记者们得试三四次才成,好不容易面团大小合适了,用力太大,结果面黏在模子上怎么也磕不出来,小记者们也是手忙脚乱了好一会儿。各色款式的巧果成型后,就被端进烤箱,不一会儿的功夫,手工体验馆里飘出了诱人的香味,小记者们直呼饿了。老师以红色中国结打底,把孩子们的作品串成一串,分发给每一位小记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