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梦,只为艺术痴狂
2015年11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邂逅——李兆虬、姚大伍中国画创作展”·背后的故事连载(二)
  姚大伍生在琉璃厂,长在琉璃厂,这里是北京最大的古玩、字画集聚地,这样的环境熏陶着他,最终让他走上了艺术的道路。姚大伍小时候住在北京的老胡同里,到现在他依旧记得,那时四合院里有个偏屋,里面住着位老先生,花白的胡子,着一身长衫,据说是中国银行的一个老职员,偏屋后方正好有个窗户,每次回家经过这儿,姚大伍都会趴在窗户上看老先生戴着老花镜写书法,从那时起,对书画的崇敬感便在他心中油然而生。后来,姚大伍上初中了,几个喜欢画画的同学约着他一起去少年宫,那节课老师教的是山水画,姚大伍连笔都没有,还是老师借了一只毛笔给他,这算是他上的人生中第一节真正意义的中国画课。随着对中国画了解的深入,姚大伍心中那份对绘画的热爱被慢慢激发出来。之后,姚大伍遇到了自己绘画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人,那便是他的启蒙老师——康宁,姚大伍跟随康宁老师学习写意花鸟,慢慢走上了花鸟画创作道路,康宁老师在笔墨和色彩方面的认知对他的启发和影响非常大,但由于缺乏造型基础,姚大伍的学画道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如何解决呢?北京的故宫每到秋天都会将藏画拿出来晒,姚大伍便带着干粮去临摹,坐着板凳一画便是一天,由于长时间不动弹,往往一起身发现腿麻了,动弹不得,这样的刻苦训练让姚大伍的笔墨基础进一步坚实,也为后期寻找绘画表达语言做好了准备。
  与姚大伍的经历不同,儿时的李兆虬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那个年代的高密农村就像莫言小说中描绘的那样,用两个字形容就是“饥饿”,那时村里看书都是件困难的事,谁家里有本什么书大伙儿都知道,这家有本《七侠五义》,那家有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大家都当成宝贝,不轻易借给别人看,那时的李兆虬常常是去帮人家推半天碾,才能借过来看看。农村更没有笔墨纸砚,李兆虬看到从青岛来的知识青年用颜料画画,色彩繁多且鲜艳,打心眼儿里羡慕。他说,自己画画就是想离开这个地方,但是乡亲们都在疑惑,画画能当饭吃?后来,李兆虬听说县文化馆有一批人来村里写生,他便跟着去了,第一天便是画速写,李兆虬根本不知如何下笔,他就看人家怎么画,一直跟着学了二十天,终于画得像模像样了,领队的老师认为李兆虬是块画画的材料,便应允以后可以指导他。从此,李兆虬便“疯狂”的画画,那时他还当着民办教师,带学生劳动的时候,学生在地里刨地瓜、拾棉花,他就在那画速写,所有的动作、场景都被记录下来,画完就带给住在县城里的老师看,老师被这些丰富而又生动的劳动场景所震撼。有了这些绘画基础,1978年潍坊军区招收美术兵,李兆虬便被推荐了过去。一入伍,身材并不高大的李兆虬并没有引起别人多大关注,但同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就出版了李兆虬画的木板年画,并邮寄了一大包画册到部队,接着,李兆虬便成了部队的“名人儿”。在部队,李兆虬有了更广阔的绘画题材和创作思路,他开始画战友们训练的场景,有时候连队放电影,他就画电影上的镜头,进一步训练了自己的人物造型能力。后来,因为画得好,李兆虬又被调到了山东省军区。多年后,李兆虬感慨,自己一步步通过画画从农村走了出来,最后还进了省城,一路走来十分不容易,不过没想到,画画真的能够改变命运。(未完待续)   □刘莹莹

●李兆虬
  山东高密人。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美术总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硕士校外导师,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姚大伍
  1963年生于北京。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