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军服的女兵
2019年05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950年全军统一配发新军装时母亲的军装照
   □姜毅
  如果母亲还健在,今年就100岁了。在多年革命战争岁月里,母亲和她的战友姐妹们努力重复地做着一件事情,那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飞针走线为前方战士赶制军衣。母亲缝纫娴熟,每天能缝制一套棉军衣,由于常年的力气集中在手上,她的手指全都是弯曲变形的。
  母亲很不幸,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4岁成了孤儿,没有上过学,还缠过两年脚,8岁就开始下地干农活,十多岁被亲戚送到周村北下河一家粮油店铺当童工。母亲又很幸运,她和父亲有缘,为了躲避敌人的捕杀,她追寻着父亲的足迹成为一名八路军女战士。
  1937年秋天,17岁的母亲嫁给了在周村油坊街当织布师傅的父亲。不久,父亲离家参加了马耀南组织的黑铁山武装抗日起义部队山东抗日救国第五军。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更加艰难困苦的相持阶段,俗称敌我拉锯时期,日伪军疯狂破坏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残酷捕杀地方抗日干部和八路家属,母亲遭到邹平县城伪六团张景南派人多次搜捕,有几次险些被抓到。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母亲打听到父亲老部队三支队下落,化装成逃荒的农妇离开家乡,沿路乞讨历时3个多月,在惠地区沾化县终于找到了八路军三支队。1944年秋天,八路军三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渤海军区,同时成立渤海军区后勤部被服厂,经组织批准母亲成为被服厂一名八路军女战士。 
  1945年10月初,母亲跟随山东野战七师后勤部队去了东北。当时,国民党军队已经占领和封锁了山海关,八路军后续部队只能乘船由渤海湾途经黄海借道朝鲜进入东北地区。母亲回忆说,她们后勤部队租用了商家一艘火轮船,海上风大浪急,火轮船摇摆得很厉害,在海上走了两天三夜,大家都呕吐不止,连水都喝不下去。
  到达朝鲜新义州地区,部队被朝鲜友军安排在一座营房里面住下休息等候火车,通过鸭绿江大桥进入辽东丹东地区。母亲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后勤部被服厂,后又编为第四野战军六纵后勤部第二被装厂,先后任班长、排长。野战部队到东北后,战士们缺少冬装,被服厂赶制军服的任务十分繁忙紧张,那时候缺乏制衣机器,主要靠手工缝制,每天从天蒙蒙亮一直要忙活到黑天,女兵们想到前方许多战士还没穿上御寒的棉衣,大家都振作精神、充满活力、忘记了疲劳赶制军装。每天她们能交出200多件棉军装,一个多月后,全师指战员的冬装基本解决了。
  在部队学文化。母亲说部队到达东北稳定下来以后,只要不执行任务或行军转移,大家就利用晚上时间补习文化课。那时,女兵大队文化教员是由教导员韩鹤同志兼任。母亲回忆说,“韩鹤同志是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军阀韩复榘的侄女,她脱离剥削阶级家庭,抗战前期就参加我党组织的学生运动,女兵们都非常尊敬她”。学习没有纸和笔,厂领导就联系后勤部的同志制作了许多小木盘,每人分一块,装层细沙子,韩教导员给大家提出要求:“利用零碎时间,抹沙为纸,折枝为笔,写写画画,一定会取得很大收获”。
  大家就这样学会了写自己的姓名,学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国际歌”等歌曲。可是,这种学习仅坚持一年多,到了1947年春天东北战场上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被服厂跟随后勤部队频繁行军转移,文化补习课就此中断。 
  1955年10月,人民解放军全军10万女兵退出部队现役,母亲被组织上安排到沈阳市一个服装厂任党支部书记,开始了新的服装工作和事业。但是不管以后工作发生什么变动,母亲在革命军队养成坚持文化学习和读书看报纸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