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五大夫松”
2019年08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爱君

  暑假里,和家人去爬泰山。此行是从红门出发,经中天门,而上到山顶的。之所以选择这条线路,是因为这条线最传统、最经典、最悠久,文化传说最丰富。一路下来,也的确收获很多。单是“五大夫松”处,就极富趣味,引人遐思。
  红门到中天门,一路无话。因为刚开始爬山,体力气息都足,爬得快,走得急。等到了中天门,脚步不由得就缓了下来,也正好饶有兴味地观赏起四周的景物来。
  过云步桥,不远就是“五大夫松”处。这是一处著名的景点,除了两棵松树外,还有亭,有碑,有牌坊。从布置上看,应该有很多讲说。于是趁着休息的工夫,对着眼前松树,脑海里进行了一番深远的探究。
  旁边有人发问,“五大夫松”不是应该有五棵吗,怎么会是两棵?有人说,五大夫松本来就是一棵。那么,这两棵中,到底哪一棵是呢?
  说来话长,五大夫松原本确是一棵松树。话说,当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即位三年,出于政治需要,他要东封泰山。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当年秦始皇从山阳(南)登山,到半山处,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于是匆忙到一棵大松树下躲避风雨。风雨过后,秦始皇认为松树护驾有功,就封这棵松树为“五大夫”;后人称其为“五大夫松”。由此知道,“五大夫松”确是一棵松树,而这棵松树有官阶,位列五大夫。
  那么怎么又有五棵松树的说法呢?在唐朝时有个叫陆贽的诗人写了一首诗《禁中青松》,诗中有一句“不羡五株封”。随着诗句的远播,以讹传讹,人们开始误会五大夫松是五株松树。宋代又有人写诗道:“却笑五株乔岳下,肯将直节事秦嬴。”久而久之,五大夫松便被以为是五棵松树了。明万历年间,泰山连遭两次特大暴雨,暴雨引发山洪,山洪将松树连根拔起,冲下山涧,了无影踪。清雍正八年,雍正帝登临泰山,看到有景无树,深以为憾,诏命钦差大臣丁皂保办理补种。这位活了97岁的内务府大臣,一生恪尽职守,奉诏后认真地栽种下了五棵松树。从那时起,人们普遍以为五大夫松就是五棵松树。后又几经风雨山水的冲击毁伤,去了三棵,现尚存两棵,枝干虬曲,已历300余年。
  立在五大夫松牌坊下,看游人如蚁迤逦上下,一时竟有点儿茫然。端望两棵松树,虬枝横斜夭矫,松叶婆娑如冠,气派俨然。我在想,“五大夫”本是秦汉时的一种爵位,位列九级,是商鞅变法时开始设置的,当时共有二十等。不禁心生疑问,始皇帝当时为什么偏偏封它为“五大夫”,而不是其它等级呢?是临时起意,偶然为之,还是另有深意,有感慨而后发呢。
  说起“五大夫”,有一个人,不能绕过。他就是秦穆公称霸诸侯的得力助手、秦国的龙兴重臣——百里溪。百里溪是个传奇人物。他出身寒微,但自幼好学。早年,曾在齐国游历,不被重用,乞食于人。后到虞国,侍奉虞君,建议不听,被晋人假途伐虢,致使虞国亡君灭国,百里溪也做了晋国的俘虏。后又被当作奴隶,做了秦穆公夫人(晋国公主)出嫁时的陪嫁品。他耻于被辱,半路逃跑到楚国。在楚国,被抓住后,给人家放牛。  
  秦穆公打听到他是个人才,就设计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回到秦国——五张公羊皮,在当时,正好是一个奴隶的价格。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就称他为“五羖大夫”。
  秦始皇的老祖宗很会做买卖,用五张黑羊皮,从楚国换回了一代名相。百里溪(约前726-前621),在那样的年代,他竟然活到106岁,匪夷所思,可谓人瑞。在他相对漫长的后半生中,他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在他勤心助力下,秦国开始崛起,称霸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最终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代的秦孝公称他辅佐朝政的时代“甚光美”。历史对百里溪的高度评价是“谋无不当,举必有功”。
  一棵普普通通的松树,恰巧立在始皇帝行走的路线上,在狂风暴雨来临时,它又恰巧用自己的身躯庇护了一代帝王,这种危难时候挺身而出的表现,让始皇帝深有感触。作为第一位真正统一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始皇嬴政是最能体会到百里溪这样的能臣的重要性的,因而极度思慕“五羖大夫”百里溪这样的贤臣。
  在司马迁的《封禅书》里,还记录了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让原本踌躇满志的始皇帝非常不快。在登临泰山之前,为了扩大影响力,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也为了延揽人才,“於是徵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他本意想从他们那里听到一些真知灼见,从而去挖掘宣扬封禅大典的重大意义。谁知一片纷纭后,“始皇帝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这个小插曲,对始皇帝打击很大。他深知,这些腐酸之议,虽看着语滔滔,对于安民治国却毫无意义,却又极易产生负面影响;而这些自视甚高的人与百里溪那样老成谋国的大臣绝不可同日而语。同样的情景,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在一次盛大宴会上,在君臣酒酣耳热之际,当场吟诵了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让在场的文武大臣尴尬不已。其实不难理解,强国思良臣,这是每一个有为帝王的终极心思。现在看来,当年始皇帝焦虑纷乱的内心里,是对责任担当的呼唤。
  千百年来,五大夫松无论是一棵、五棵,抑或两棵,它们都始终承载着一种精神象征,而不单单是一个有名景点;所以当年,雍正帝才安排自己得力的内务府大臣专门督办松树的补种。而后,乾隆皇帝至此,也是大发感慨,隆重立碑铭记。
  “五大夫松”在泰山已挺立两千余年。其间,世人至此,留下了多种不同的评说。见仁见智,皆因立场角度不同。然而,从静默坚守立场坚定永葆本色的意义上看,它值得后人向它深深一鞠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