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沟变成杏花村黄山坡上大师长眠
2019年09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杏花河是邹平境内小清河的一条支流,源于博山境内,早些时候并不叫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而是土得不能再土的“清河沟”。走在邹平的乡镇里,时不时能发现它的踪迹,虽然河面不宽,河岸也不像小清河那样明显经过人工修整,但是蜿蜒几十里,仍是邹平当地的一条重要河流。
  然而水总是无情的,若是疏于治理,日子久了,河流必然酿成灾害。清嘉庆年间起,这条河曾逐渐淤积,积水难排,在青阳镇浒山铺一带汇成五万多亩的沼泽地。每逢暴雨,周围数百顷农田被淹,民众深受其害。
  梁漱溟在邹平时,曾经组织治理这条河。他邀请水利专家进行勘测,设计方案,准备对清河沟进行改造。可就在清河沟流经的长山县,时任县长袁明谦觉得工程对长山没有直接利益,迟迟不愿出手动工。
  在与袁明谦多次协调无果后,梁漱溟为此事专程去济南面见韩复榘。邹平民间传说,韩复榘奔赴周村工兵营,附近几县的军政要人都集中听训。中途,韩复榘就修河一事质询袁明谦,袁明谦依然支支吾吾。韩复榘火冒三丈,脱下皮鞋,照着袁明谦打了起来,并放出狠话:“汛期之前拿不下工程,我要你脑袋!”
  1935年春,清河沟工程顺利竣工。彼时两岸遍植的杏树花期正盛,落花随水而下,始定名“杏花河”。今日杏花沟,在滂沱秋雨中,行洪依旧通畅。
  水的名字有诗意,山的名字也特别。邹平有座山,与安徽黄山同名同姓,海拔不高,却也是一处胜景。为邹平乡村事业呕心沥血的梁漱溟就安葬在邹平黄山。黄山横亘在邹平的新老城区之间,山势不高,状如伏虎。山脚下为黄山中学,时值开学季,山路上有三三两两休闲的中学生,绿树含笑,生机勃发。
  1988年,根据梁漱溟的遗愿,去世后骨灰分葬在北京、桂林和邹平。顺着上山的台阶走去,蜿蜒前行,找到了梁漱溟墓。梁漱溟墓全部由方方正正的青白色花岗岩块建成,一条墓道、一片场地、一块墓碑,一道墓墙,仅此而已。结构简单,风格朴素,全无装饰。
  墓道两边,分别是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启功等十位文化名流题写的挽联石碑。墓碑后,镶嵌在墓园北墙上的碑文,叙述了梁漱溟的生平。碑文写道:“自有知识以来,便不知不觉萦心于一个人生问题,一个社会问题或中国问题。先生正是毕生忧国忧民,不谋衣食利禄,为此两个问题而思索,而行动。”
  站在黄山俯瞰邹平新城,其城建水平甚至不输大城市,令人惊诧。大片的绿地之间,黄发垂髫,怡然自得。见到今天的邹平,梁漱溟泉下有知,应当欣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