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秋柳园的主人
2019年09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振声
 
  提起“济南二安”,几乎无人不晓,然而说到渔洋山人,不少人却一脸茫然。其实若论他们对济南的贡献,渔洋山人并不在“二安”之下:济南虽是“二安”老家,但两位词人在济南居住的时间都不是很长,描写济南的词作也都不多,只是他们名气太大,故乡跟着沾光。而渔洋山人非济南籍贯,却自称“济南人士”,并以其超群才华和不朽作品赞美济南,为济南名扬四海也是出了大力的。
  渔洋山人名叫王士禛(1634-1711年),原籍诸城,早年祖上迁至新城(今淄博桓台)。王士禛自小聪颖,5岁能背《唐诗》,6岁诵读《诗经》,11岁挥笔联句步韵唱和,15岁出版第一本诗集《落笺堂初稿》,17岁参加童子试县、府、道三试皆为第一,18岁应乡试中第六名举人(本为第一,后因他人暗箱操作被排延为第六),3年后进京会试中进士,年仅22岁。
  顺治十四年(1657)秋,24岁的王士禛邀请邱石常、柳焘扬、通祝第等当时一帮“愤青”来到济南,在大明湖的“天心水面亭”饮酒酬和,看到湖岸柳叶泛黄,飘摇欲坠,睹物伤时,触景生情,即兴赋《秋柳》诗四首,通过对柳叶由盛及衰的细腻描写,叹感时代变迁世事更替的无奈。由于契合了明清异代之际文人内心孤独渺茫的心境,因而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南唱北和,风靡一时。此后他与诗友们在大明湖畔建馆结社,馆曰“秋柳园”,社称“秋柳诗社。”
  王士禛的诗清新蕴藉,洒脱自然,刻画工整,善于用典,为诗坛一代宗匠。他提出“神韵”的创作主张,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麟而已,安得全体?”强调诗歌创作要神会含蓄,冲淡闲远,自然天成,“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应是最高境界。他对济南山水风光的描写,以及后来到江南为官时的大量作品,都充分体现了他的诗作主张。譬如“秋柳”四章,诗中多用典故,隐约朦胧,虽有清悲浅恨,但欲说还休,句句写柳,却不见“柳”字,显示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顺治十六年(1659),王士禛得任扬州推官,5年后调任京职,先后在户部、礼部、翰林院、国子监任职,官至刑部尚书。他为官清廉,政绩颇佳,口碑不错,算得上一个好官。在他任刑部尚书期间,因下属承办的一个案子出现重大过错,他被问责追究,受到革职处分。年逾古稀的王士禛离京回到家乡新城,直到去世。如今人们去桓台,还能见到王士禛故居和王渔阳庙,家乡父老还为他修了一座纪念馆,里面有王士禛的生平介绍、官方文书、私人用品、中榜告示、进士贺匾等珍贵文物。
  王士禛在济南的居所多年前已经废圮,如今的秋柳园是前些年大明湖景区改造扩建时,依据出土文物指示的位置重建的,修旧如旧建得不错。门前有王士禛雕像,正房是坐北朝南的二层小楼,二层檐下悬挂着“秋柳诗社”牌匾,两侧是一副“切磋推敲历山下,交流唱和秋柳园”的对联。院落东侧竖有镜亭,西侧是廉志轩和潭艺轩,院内还有假山、长廊、石桥、亭台,曲径通幽,很有江南园林的味道。再往后就见到临水而居的“天心水面亭”了,这里是观赏大明湖的极佳位置,曾堤、岸柳、长廊、拱桥、亭台、楼阁全部倒映在湖中,看水上,大明一片;看水下,一片大明。看来“四面荷花三面柳”的老话儿在这不准确了,需要改成“八面荷花六面柳”的新词儿了。
  济南人应该感谢王士禛,他让一座普通的宅院变成了珍贵文物,他让大明湖的岸柳成为了泉城名片,他把明府城的老街揉进了浓重文气,他为美丽的明湖增添了婉约神韵。如果说秋柳园是诗意济南的一个断句,那么王士禛就是一阕绮丽的宋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