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岩土工程博士程钰:
攻克世界难题,赤泥实现大规模再利用
2020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勇战世界难题
  一个从贫穷山村走出来的孩子,寒窗苦读23载直到博士毕业,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博士毕业之后,程钰和大部分同学一样,进入到一家科研单位工作,生活如水一般平静。但是,在他的内心却觉得人生如此度过会辜负大好的年华。
  2012年的一次常规调研,迎来了他的人生方向的转折,也许当时他还意识不到,那像巨山一样的赤泥堆场除了带给他感叹,还会带给他的人生带来什么改变。
  赤泥作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副产品,带来了严重的环境与安全隐患,却没有任何有效的解决办法。专业的敏感性让他决心在赤泥利用领域走下去。这一个人生的重大决定,让他在接下来的七年多时间里,走遍了全国近百座赤泥堆场,他人生目标也随着红色的足迹变得越来越清晰,脚下的这片红土也成为他起飞的航线。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程钰毅然离开了舒适安逸的科研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前人从来没有成功过的赤泥规模化利用领域中去。科研之初,筚路蓝缕,没有启动资金、没有专业的实验室、没有成熟的生产设备,甚至连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他跟团队想尽了一切办法去克服这些困难。
  程钰团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深入研究现有赤泥综合利用技术成果,剖析问题所在,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方向利用率低的问题,创新思路,确定大规模工程应用这一研究目标,反复试验,向目标冲刺。同时,始终坚持以产业化应用为目的,摈弃科研大多不接地气的缺点,创新工作方法,从质量、经济、环保、施工等方面同时发力科研攻关。为了一个指标的合格可以连续一个月在办公室吃住;为了能够做出符合要求的中试设备,自己动手切割焊接改造。在工地做科研,条件艰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边在工地上亲力亲为,跟成千上万吨的赤泥打交道,一边夜以继日不断学习充电。
  经过了最艰苦的三年,他们终于实现了核心材料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车间,从最初的一公斤到一吨、从一吨到百吨千吨的突破。技术层面的突破让接下来的创业之路走的更加平坦、也更加自信。
赤泥实现大规模综合利用
  程钰始终坚持赤泥工程化应用目标,创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转移的路径,经过三年多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历经成百上千次的不断尝试以及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终于突破了赤泥低成本大规模工程利用的关键技术瓶颈。研发生产了系列赤泥复合改性材料,并形成了包括试验、检测、施工、污染物控制、验收评价的技术标准体系,为赤泥在公路等工程建设中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前提保障。实现了赤泥利用从实验室、模型试验、小型试验场、大型试验场、赤泥路用示范工程到实际工程应用这一从研发到产业的突破创新。技术产品形成了完整的科技成果与自主知识产权,起草的全国首部赤泥利用相关地方标准与团体标准已经发布实施,并首次实现了改性固化赤泥在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市政主干道的大规模产业化工程应用。攻克了赤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的世界性难题,技术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核心技术产品已经通过国内权威部门的质量可靠性、环保可行性、施工和易性及经济合理性论证。山东省房和城乡建设厅为该技术出具成果鉴定证书,颁发山东省建设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证书。是大规模消耗赤泥的世界前沿技术,为赤泥的无害化、规模化利用提供有效途径,能有效解决赤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的难题,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资源化应用前景广阔。赤泥规模化工程利用技术入选山东省重点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目录,获得了中央预算内生态文明专项投资642万元;赤泥资源化路用项目已列入创建绿色交通试点省重点支撑项目以及交通部绿色科技示范推广工程项目。项目的实施开创了赤泥规模化利用的先河,可以有效解决制约全国铝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培育发展形成新产业新动能,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健康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赤泥大规模工程利用,在带来巨大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