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宗韶峰
12月26日上午,幸福十六村路边,来自安徽滁州的老陈正在等活。与老陈在一起的,还有几十个人,他们都在风雪中等待着雇主带来的用工信息……
老陈]希望能多挣点钱
老陈来自安徽滁州,自诩“走过南,闯过北”,在一群等活的人里面算是比较善谈的,但面对记者的照相机镜头时,老陈还是有点儿害羞。
“刚刚给人家扛大包,两个多小时挣了70块钱”,刚刚干完活回来的老陈拍打着身上的尘土说。
“今天算不错了,有时候接连几天都没有活,只能站在这里干等,站一会儿身上就冻透了”,老陈一边搓手一边说。
“老婆孩子都在老家,我自己一个人在外面”,说起家人,老陈脸上的微笑没了,“今年估计得年前才能回家,希望能多挣点钱,让老婆孩子过得能更好点”。
老李]平时就是爱喝酒
也许是接触得多了的原因,老陈的话开始多了起来。“在这市场找活,最怕碰见干活不给钱的”,老陈有些无奈地说。
这时,一辆面包车行驶到路边,工人们随即围了上去,老陈被挤在了最后。“装修贴瓷砖,就要五六个,没抢着”,说起刚才的活儿,老陈显得有些遗憾。
从东北来的老李也没抢着活,他说,他独自在外这么多年,平时没有别的爱好,就是爱喝酒。
>>记者手记
“零工”权益亟待保障
据了解,在烟台市,像幸福十六村这样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还有不少,在这些市场里,还有很多像老陈、老李这样的人。我们可能无法用“市民”来称呼他们,但他们却生活在我们身边。
像这样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固定的人员,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安全保障,一旦发生劳动纠纷,该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