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丽乐 本报通讯员 孙平
金劭熺,今年26岁,白皙、干净,笑起来阳光、甜蜜,像个“洋娃娃”。 她来自韩国,大学学习中文专业,一年前独自来到了中国威海。独自一人来应聘教师,独自一人生活,独自一人怀揣着梦想奋斗。 起初她的目标很单一,来威海为了锻炼自己的中文水平,但是不能否认,她在威海的每一天都在用心教学,用心生活。 作为威海友谊奖最年轻的获奖者,金劭熺很自豪,因为她在威海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们创造精神财富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研修中文,因为发展前景好
金劭熺在韩国大学期间选择了中文专业,因为“中国经济越来越发达,中韩贸易交流频繁。学习中文工作好找,而且发展前景也好。”她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酒窝,“韩国人学习中文的非常多。” 大学期间一直不间断地参加一些新闻报道工作,先后在三星公司以及韩国知名女性刊物做过记者,她对记者这一行业的第一印象就是“要到处跑,工作需要激情”。毕业后她到了韩国的一家电台做编剧,节目内容主要是关于旅游方面的。 在做编剧的过程中,她忽然感觉当时的工作根本用不上大学的中文专业知识,认为还是应该继续学习中文。于是,她很果断地辞掉了令人羡慕的编剧工作,随即决定“来中国,感受中国氛围,继续学习中文。”她的梦想是为韩国的电影、电视剧做中文翻译。 于是,她选择了离韩国最近的城市———威海。“我确定做一名外教后,先到烟台研修了韩语讲师之后,就被介绍到了威海外国语进修学院应聘。”应聘成功后,就开始了她的外教生活。“外教工作只是一个起点,明年我会选择在中国读研究生,继续研修中文。”
从韩剧入手,教学花样多
金劭熺从自己学习中文的经历中,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我学过英语和汉语,英语没有学好,但是汉语学得还不错,后来我总结出的原因就是,喜欢看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她又笑了,“《非诚勿扰》《泡沫之夏》等都是我的最爱。”学语言需要兴趣,而韩剧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们学习韩语的兴致。 除了韩剧,她还结合韩国历史、地理以及文化风俗进行授课,有时还教授学生们做韩国美食。“我经常教学生们做韩国美食,比如紫菜包饭。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增加学生们的单词量,同时锻炼大家的听说能力。”而学院其他老师也是经常遇到韩语系的学生们邀请试尝亲手做的韩国美食。 金劭熺热爱写作,她经常给学生们布置写作任务,然后讲解修改,提高学生们的韩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她申请了一个专门的QQ号,利用课后时间与学生们上网沟通,把学生们当自己的朋友。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姐姐”。 在今年威海举行的“外国文化进校园”活动中,金劭熺主讲的《韩剧与中学生活》课程,得到了好评。讲完后有学生说,“这个美女老师看起来真像韩剧中既漂亮又善良的女主角。”
去市场买菜,经常被免费
金劭熺独自一人来到威海,在韩国的“娇娇公主”根本就不会做饭。“当时我每天打电话给妈妈,让她在电话中教我做饭,然后我就‘现学现卖’。”她经常请学生们去她家做客,“曾经有一个学生教我做了锅包肉,这是我唯一会做的中国菜了。” 由于她自己一个人生活,每次去菜市场买菜一般都只买一点儿。“一个人吃不了那么多。”于是,经常有大叔大姨直接很大方地不要她的钱。“每当这个时候,觉得很温暖,中国人很友善,人情味很浓。” “中国学生比韩国学生慷慨多了,在韩国,学生们没有分享的意识,他们只和关系很亲密的人分享。而中国学生很喜欢和别人分享。”“中国电影现实性的东西多,韩国电影幻想性的东西多一点。”“中国课堂很严格,韩国课堂很自由。”金劭熺一口气说出了几条中韩文化差异。 “我来中国之前仅仅希望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而现在,我更享受实现自己价值的喜悦感。”她只是在做一些很平凡的小事,但是能始终保持激情,认真坚持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就不平凡了。“在威海的每一天,我都会让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金劭熺说,“当听到获得威海友谊奖的时候很开心,不过是托学生们的福,没有他们的话,我不会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谢谢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