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锦绣 实习生 辛先超 通讯员 王晓燕 邢文浩
3月2日,从动荡的利比亚出发,历经周折,首批文登籍赴利比亚务工人员平安回家!张海波、滕光明就在其中。回到文登米山镇西石硼村,39岁的汉子滕光明紧紧抱着母亲,不由得红了眼眶。谈起在利比亚的遭遇以及归程,他们仍心有余悸。
动乱的利比亚,像是一场噩梦
3月2日中午11时40分,踏上家乡文登米山镇西石硼村的土地,滕光明的眼眶红了。阔别3年的故乡,仍然温情地等着他。而动荡的利比亚对他而言,仿佛是个噩梦,恍若隔世。
1日晚,从北京出发的火车上,滕光明一夜未眠,他得倒时差。处在东二区的利比亚,与这儿相差6小时。
滕光明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搅拌部工作,他清楚地记得,2008年6月6日踏上利比亚班加西的土地。3年后的今天,班加西成为利比亚动荡最剧烈的地方,他不得不在合约到期的前两个月回国。滕光明亲眼看到有人放火,明目张胆地抢车,“当时很恐惧,心情糟透了!”
“2月20日,白天接到中国工友电话,告知很多中国人被抢劫,让我们小心。果不其然,当天晚上,我们的两辆车就被抢了,一辆是皮卡车,一辆是商务车。”谈起当时情形,滕光明一脸惊恐,“一群人手持大砍刀,还有沉重的铁链子,野蛮地砸碎车玻璃。他们看车内没有车钥匙,竟然大摇大摆地向我们要钥匙,跳上车很快就没影了。”
紧接着,又有暴乱的消息传来,每个消息都拧紧了他紧张的神经,“其他地方中国人居住的3排宿舍被烧,爬到6楼,望远处眺望,就能看到有人放火。”
“我们的住所不安全,只好转到旁边的空心砖厂。”滕光明说,“那儿也有中国人,14个人挤在一间屋里。”后来空心砖厂的住所也不安全了,“我们40个中国人来到未完工的建筑地,爬到6楼躲起来。”
谈完这些,滕光明舒了一口气,“还好有惊无险。”
走得匆忙,护照都没带
比起滕光明,张海波回家的路有些曲折,“心急火燎,护照都没带。出发3小时,好不容易离开利比亚,又因为保险问题回到原地。”
尽管归途中耽搁了一阵子,幸运的是,张海波平安回到家。3月2日13时40分,在文登市米山镇山西头村,48岁的张海波从车上下来,见到阔别1年零10个月的妻子李玉华。家里的锅灶上,炖着李玉华准备的菜肴。
见到丈夫,李玉华话不多,只是说,“心里真欢喜。2009年他去利比亚的乌姆艾拉尼卜盖房子,合同今年5月份到期。”
“利比亚发生暴乱,2月21日我们就停工了。”张海波在中国水电九局工作,“2月26日我们才撤离,其间我的工友每晚睡觉前都会拿根铁棍抵着门,还在床下放根木棒。”
26日中午接到撤退消息,拎个包就出发,坐了3小时的车赶到撒马哈。结果因为保险问题无法解决,又返回利比亚。“刚离开这个地方,缓口气,突然得知又得回去,”张海波坦言当时心情很惶恐。
乌姆艾拉尼卜离暴乱中心班加西有段距离,但是动乱的硝烟仍飘到了乌姆艾拉尼卜的上空,“出门逛街,就能捡回很多粒子弹壳。”
张海波回忆自己的行程:保险问题解决后,27日凌晨2时,又突然出发,28日赶到苏丹。匆忙中,护照都没带。他想跟妻子报声平安,一个电话重拨百余遍才接通,“信号不好,总是有无法接通的提示。”
在中国驻苏丹大使馆呆一天一夜,每个人只能用大使馆电话打5分钟。张海波打给妻子报平安,“在大使馆俺们吃得好,住得好,放心吧!”“那5分钟的电话,让我把心放在了肚子里。”李玉华说。
260名中国人从苏丹乘坐包机飞到阿联酋,在多哈转机,一路奔波,3月1日傍晚,张海波到达北京,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张海波笑言,“这次飞机实在是坐够了。”
下批文登籍务工者即将回家
“在中国水电九局驻利比亚公司,大概有99名文登籍务工人员。”张海波说,“在俺们公司,第一批回国的文登籍人员有12名。”
“妇女、年龄较大的务工人员或者还没结婚的年轻人可以先回来。”张海波今年48岁,年龄偏大,且临近合同到期,所以赶上第一批归国。
据了解,下一批文登籍务工者也将陆陆续续回家。滕光明告诉记者,同在利比亚打工的老乡王志勇今天早上已经到北京,随后到青岛。王志勇的妻子胡女士正在家中等待,“他在青岛处理一些事儿,应该明天晚上就能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