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10日至今年2月25日,济宁市连续168天无有效降水,按同时段降水重现期计算已超过200年一遇。旱情致使全市农作物受旱严重,部分地区因干旱曾一度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针对旱情,济宁市及时启动了抗旱Ⅱ级响应,并发布了干旱Ⅰ级预警。由于各级各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投入抗旱,加上2月26日-3月1日降水的共同作用,全市旱情得到缓解。但由于降水偏少,地下水又没得到充分补给,抗旱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因此,济宁市要做好抗大旱、抗长旱、抗连旱的准备,必须要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长效机制建设,以便有效应对突发的大旱及洪涝灾害。
就济宁市下一步将如何完善防汛抗旱长效机制建设,3月24日记者采访了济宁市政府防汛办公室主任王延国。王主任表示,要建立起有效的防汛抗旱长效机制必须从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善防洪抗旱工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等多个方面同时推进。为此,济宁市计划从今年开始至2013年,计划投资4亿元开展水源工程建设。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计划
三年内新建河道拦蓄工程47处,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工程2400处,新增蓄水能力6900万立方米,实施曲阜红旗闸灌区等三大区域调水工程。通过对应急水源工程的建设,强化水源保障,并建立特大干旱水源储备制度,进而加强旱情来临后的水源应急管理调配能力。
另外,在十年内,济宁市水利部门还将继续加快防洪除涝工程的建设。完善南四湖防洪体系,提高大中型骨干河道的防洪标准,开展泗河、梁济运河、洙赵新河、洸府河、新万福河等河道治理。同时实施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王主任告诉记者,等这些水利工程建好以后,济宁地区今后如果再遭遇到干旱、洪涝灾害时,受灾程度、老百姓饮水困难程度都将会大大减轻。
在与王主任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建立防汛抗旱长效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有完善的水利工程作保障,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健全防洪抗旱工作机制、严控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等同样也很重要。为此,目前全市已逐步建立起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龙头、以乡镇抗旱分队为纽带、以群众性抗旱组织为基础的抗旱服务体系。在控制水资源方面,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各县市区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等措施,合理开发地下水,积极利用地表水,科学调引黄河水和长江水,充分利用雨洪水资源和中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另外,为了有效遏制用水浪费的行为,还将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与此同时,济宁市还将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善供水应急预案,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安全。
为了在大旱大涝来临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各地灾情,方便及时会商调度并制定应对方案。下一步济宁市还将大力开展科学防汛抗旱。除计划将建造覆盖全市14个县市区的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外,还将在泗河、南四湖流域建立起洪水预报系统。同时将科学利用空中水资源,在大旱来临前,在气象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启动人工降雨机制,采用相关设备“播云”降雨为城市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