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洁 杜洪雷
3天来,没有什么能比寻找刘汉格更让老街坊甚至整个城市牵挂。刘汉格的意外走失,让家长们揪心起来,各个小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家长明显多了。尽管仍然没有结论,但很多孩子的家长还是不自觉地把它与“网络打拐”联系起来。专家指出,应着眼于有利于对孩子的寻找,不靠谱的揣测只是一种炒作。
■每个孩子家长都感同身受
4月23日,济南槐荫区营市西街~~~一条绿树掩映的宁静小街,这是失踪女孩欣欣(刘汉格的小名)长大的地方,3天来,没有什么能比寻找欣欣更让老街坊们牵挂。
“欣欣找到了吗?有线索了吗?”在欣欣一家曾经居住的胡同口,见到记者,60多岁的王老太太迫不及待地开口问。而83岁的李老太太看着欣欣的爸爸刘伟在这里长大、成家,又看着欣欣每天来来回回去上学,直到2009年他们搬进泺口的新家。
刘汉格,你在哪里?3天来,这名十岁的女孩牵动着整个济南城。
60岁的济南出租车司机孙嘉兴师傅每天都在牵挂着女孩欣欣,一边给在外地的女儿打电话,嘱咐好女儿看好小外孙。“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几乎就是父母的全部!”23日,孙嘉兴师傅说。
郭新华、刘伟夫妇寻女的心情让每位父母感同身受,认识他们的、不认识他们的。营市西街开小卖部的孟先生与刘伟曾经是皮鞋厂同事,“从报纸上看到欣欣的消息,我们都很着急,刘伟是很老实的一个人,女儿文静内向,不爱说话。”
欣欣家现住的怡苑小区的邻居、同班同学的家长们自发组织起来,利用周末,兵分多路,走着或者开着私家车,沿着欣欣可能经过的公交线路,一遍遍来回找。
4月23日,欣欣离开家第3天,从济南城南到城北,她的父母奔波在寻找她的路上。
■打拐背景下的集体忧虑
23日,欣欣的姑妈刘艳平找遍了济南西部的大小超市,只要有人提供线索,不管有没有希望,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我刚从经十路回来,有人说在那儿看到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刘艳平说,家人能做的,也仅限于此,更多的是心理安慰,现在关键是相信公安部门、依靠公安部门寻找欣欣。
欣欣去了哪里?截至如今,尽管仍然没有结论,但很多孩子的家长还是不自觉地把它与“网络打拐”联系起来。
今年年初开始,“打拐”成为网络和社会热点。4月12日,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表示,公安机关将进行为期6个月的不明来历儿童摸排工作。从4月14日起,山东省也在全省开展深化开展打拐专项行动,这次打拐专项行动是正在组织开展的“打黑恶、反盗抢”安民行动的重要内容。
22日下午,记者走访了济南市不少小学后发现,接送孩子的家长比往常明显多了。
欣欣所在的营东小学更是通知所有的家长到校接孩子,站在大门外的家长与孩子一起观看了学校播放的安全教育短片《被人跟踪》,“工作再重要,也不如孩子重要,”老师的话实际上在说给门外的家长听。
“放学途中,有人跟踪你怎么办?”“有人跟你搭讪,怎么办?”“独自一人被陌生人带走了,怎么办?”……赵青老师连问了6个“怎么办”,教孩子们自我保护,显示了老师们心中隐隐的担心。
“我也有一个孩子,也在营东小学上学,”在营市西街开修车铺的孔玉红决定,以后无论多忙,都要按时接送女儿上学放学,虽然这儿离营东小学不过10分钟。
网络寻人的放大效应
从营东小学四年级(2)班全体学生第一次发帖开始,“找到欣欣”成为济南市民近日来最大的心愿。正是这次发帖,才引发了随后更多媒体的跟进和关注。随后,济南市公安局微博公布了欣欣的信息后,连日来被大量转发。著名作家章诒和在微博上呼喊:“我们要把10岁山东女孩找回来!”
不少人都祈盼着,通过互联网等媒体的传播,能够再次创造奇迹。有网友说:“唤起了媒体的关注,继而又唤起了公安部门、社会力量的关注,网络已经在发挥作用了。”正是网络的放大效应,使更多的人在短时间内加入到了寻找欣欣的行列中来。
对于这种放大效应,山东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冯炜观察,现在,所有网友、媒体、热心读者的关注,已经对寻找欣欣起到了广而告知的作用,且调动起了警方的力量,关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但同时,网络等媒体的积极介入,也让他心存顾虑,他强调,“现在所有的人,应着眼于对寻找欣欣有利,有助于事情的解决,不靠谱的揣测只是一种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