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内科教授于克波
2008年5月17日,领导通知我参加救援医疗队到灾区救援。从得到通知到出发,我一共有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
18日,我随从医疗队到达四川省眉山市,那是灾区重症患者的安置治疗地点。22天的救援日子,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排查坏疽传染病。尤其一些需要转到外地治疗的伤者,必须要排除坏疽病。至今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是绵竹一个中学的学生,由于楼梯栏杆的支撑救了他一命。但是,两天之后当他被救出的时候,他出现了肾衰竭的症状。询问他的时候,他表现得非常恐惧和木讷。有一次,我守在他病床前,忽然来了余震,震感非常明显。他就惊恐地拔插在身上的管子,好像要拔掉往外逃。我赶紧阻止他,这个时候他忽然紧紧地搂住我的脖子不撒手,我就那么抱着他,直到余震结束。从那之后,他开始和我交流,并叫我叔叔。2008年“六一”儿童节那天,我和几个同事在医院超市买了书包和玩具给他。结果,他拿着书包和玩具一边笑一边泪流满面。说实话,当时我看到他又哭又笑的样子,我也跟着掉泪。后来,他的肾衰竭基本上康复了。
22天的救援,我们除了要克服对余震的恐惧之外,还遭受着因为水土不服而产生的生理问题。但是,去四川灾区参加医疗救援是我宝贵的人生经历。其实,人活着就是希望,生命才是最珍贵的。虽然三年过去了,但是,我仍然能经常接到眉山市医院同行的电话,有问候也有医术交流,很欣慰。
本报记者 胡修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