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 现代化推动全球化,经济正融为一体,空间距离在减少,生活水平在提高。可是:
———我们居住在新的,但却污染着的环境之中。
———我们的食品色香味俱佳,但却充满添加剂或转基因。
———各种各样好工具使生活变得既便利又复杂;无处不在的通讯网络,快速更新的电器电脑,眼花缭乱的电视电影,使生活既丰富多样,又复杂多变。
———人类总体绝对生活水平在日趋提高,相对差距却在日趋加大,绝对贫困化仍在蔓延。
———人类的总体平均寿命在生命科学的进步中延长,但个体的感受不幸和痛苦却在同步增加。
———人们跑得更快,声音传得更远,看见的东西更多,移动的幅度更宽,变成满身都是机器的血肉之躯。人们的精神却缺少了关照。
———人们拥挤在高节奏的、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蠢蠢欲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被抛弃,被物化。物质的发展,让心灵迷失。当代西方社会在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上帝之死”带来了信仰迷茫和精神焦虑。当代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远离崇高”和“信仰缺失”的精神现象。
现代化带来了“迷心逐物”的现代病。人失落了信仰,也就失落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经济怎么繁荣,如果放弃了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大家都心浮气躁不思进取,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心贪气盛欲壑难填,社会如何和谐稳定,发展又如何协调持续?所谓“迷心逐物”,“心”既已“迷”,“物”何以“逐”?现代化改变着人类。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已“后现代化”还是在努力实现现代化,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信仰重建。
现代化起源于数百年前,西欧历史上发生的一场持续200余年的文艺复兴运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等,都得益于文艺复兴中倡导的人本精神。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带领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蒙昧和黑暗,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本主义的革新运动,开启了西方近现代自由民主的序幕,呼唤出强大的生产力,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现代文明波澜壮阔的景观。
但是,人类在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进步的同时,也正付出沉重的代价。
其一,如前所述的“信仰迷茫”。由于经济活动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主体,商业和科技成为了社会的核心价值。人类文明的一些终极价值以及各个文明的核心价值,都不能不从属于发展、效率和创新的现代价值,最终统一于科技和金钱,一切都成了经济和科学的附庸,一切都被市场化和科学化了。过去的宗教束缚解体了,但代替宗教信仰的那些理念、那些价值,又将安在?
其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空前紧张。随着文艺复兴以来生产力的大发展,“人”的作用空前放大了,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转化基因,试管造人……但解放了的“人”又过度膨胀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人”对自然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破坏;“人”对社会为所欲为,单边主义和恐怖主义的争斗越演越烈;“人”对“人”损人利己、尔虞我诈。
其三,当今世界“霸道”兴起。由于西方率先实现了现代化,现代化也就常被理解为西方化。若干民族国家不断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上,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模仿西方。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正在伴随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消失。世界在表象上变得越来越复杂的同时,在本质上正在出现同质化。孙中山先生早前就敏锐地发现:“欧洲近百年是什么文化呢?是科学的文化,是注重功利的文化……这种专用武力压迫人的文化,用我们中国的古话说就是‘行霸道’,所以欧洲的文化是霸道的文化。但是我们……还有一种文化,好过霸道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是仁义道德……要人怀德的文化,用我们中国的古话说就是‘行王道’。所以亚洲的文化,就是王道的文化。自欧洲的物质文明发达,霸道大行之后,世界各国的道德,便天天退步。”“东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讲王道是主张仁义道德,讲霸道是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大炮来压迫人。”
可见,文艺复兴极大地解放了“人”,但“人”又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文艺复兴使“人”从神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之后人又被神化、异化。出路何在?一场新的“文艺复兴”,我将其称为新的文明复兴,已躁动于时代的母腹,呼之欲出。这场新的文明复兴,要把过度膨胀的人还原为一个“和谐”的人,要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新的“和谐世界”。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因应着这个时代要求。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什么“独特思维方法”?是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其核心,就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
概而言之,“和”的根基,必然是精神的充实和信仰的重建。
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新时代对人本主义的呼唤,需要对传统人本精神继承吸收,发扬其积极成果又要革故鼎新。因为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多强调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催生了迅猛发展的经济,也造就了膨胀的个人。面对第一次文艺复兴遗留下来的膨胀了的个人,新的文明复兴,将建造和谐的人。它既巩固第一次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积极成果,又要对其过分的运用有所克制。(本文是作者2011年5月18日在太湖文化论坛的发言,编辑略有删节)
○叶小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著名学者,著有《小文百篇》、《多视角看社会问题》、《化对抗为对话》等多部著作,本栏目特邀顾问。
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