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沪高铁公布票价更应公布成本
  • 2011年06月14日 作者:
  • 【PDF版】

    口张遇哲

    13日上午,铁道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胡亚东宣布,京沪高速铁路将于本月底正式开通运营。票价根据时速分两种,以二等座为例:300公里/时动车票为555元,250公里/时动车票为410元。(6月13日《新民晚报》)

    应该说,555元和410元的二等座票价,还是略低于之前“全程票价可能在600元上下”的社会预期。不过,当票价最终尘埃落定之时,大部分网友还是认为“偏贵”、“还不如坐飞机”。  

    诚然,作为理性经济人,乘客永远都希望票价越低越好,但抛开情绪化的表达,质疑高铁票价也凸显出一种无奈的尴尬———由于定价机制的不合理,和运营成本的信息缺失,公众对于高铁票价的制定完全没有话语权,票价是否合理更是无从判断。

    成本不公开,机制不透明,无论车票定价多少,都难以令消费者信服。尽管铁道部口口声声称“高铁票价是根据铁路建设成本、运营成本来测算”,但成本却是不折不扣的糊涂账,其本身是否合理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据相关人士透露,当年武广高铁建设成本应为930亿元,但到了前期筹备协调会议上,投资额就诡异地涨到1166亿元。没有人告诉我们,成本为何增加;我们只能做的是,为水涨船高的票价多买一份单。而京沪高铁先是传出“8年内收回成本”,而后铁道部又改口为“16年收回投资”,变脸背后同样迷雾重重。

    去年3月北京4位律师联名向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发出举报信,建议纠正铁路部门的行为,以听证方式决定高铁票价。这让我们看到“监督时代”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铁道部不应一味被民意围追堵截,而应主动公开高铁成本,让消费者参与到票价制定的博弈中来,在高铁的可持续发展和百姓的出行权利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实现良性互动和“双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语录
微评论
微言·博论
“拼爹”变“考爹” 潜规则搬上台面就合理了?
京沪高铁公布票价更应公布成本
□漫说新语
出租车现行起步价还能维持多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