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海芹
炎炎夏日,在没有了太阳暴晒的夜晚,温度也开始不那么烤人的时候,伴随着夜晚吹来的些许凉风,朋友们三五成群在露天一坐,叫上几扎冰爽的啤酒再来点儿烤肉、凉菜,拉拉工作谈谈八卦,这也可谓是夏日工作了一整天后最惬意的放松,然而这烧烤的油烟以及噪杂的人声却又让住在烧烤摊附近的市民“遭罪”(本报8月1日C07版曾报道)。
不得不承认,露天烧烤被很多市民青睐,因此也给烧烤摊贩提供了与城管打“游击战”的胆量,因为顾客太多,避过城管再出摊就又可以大赚一笔,烧烤摊有盈利需求,而市民又有消费需求,因此在一些人口密集区域露天烧烤屡劝不止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在烧烤区域的住户却有苦无处言,遍地的竹签、垃圾狼藉、
油烟熏人、噪音扰民……这些又让露天烧烤成了“恶人”。
那么如何较好地保留露天烧烤这种市民文化形式,同时又让其能为城市文明添光彩,这为管理部门出了一道“考题”。某种程度上讲,为很多市民接受并熟悉的露天烧烤,单靠整治和取缔似乎不能取得一劳永逸的效果,因此“堵不如疏”,合理引导露天烧烤消费才是治本之策。而在适宜路段设置烧烤区则是一种迂回式的整治策略,在此,笔者认为或许建立像啤酒街一样有特色的烧烤街,在能满足市民需求的同时还有可能让其成长为新的特色美食街也不失为良方,但由于市民的广泛需求,烧烤街和烧烤区域的设立则需要花费脑筋,太分散不易形成特色区,太集中又对市民造成不便,因此在各个区市适合地段设立有特色的烧烤区域使其成为岛城特色才是关键,这也让整治有了新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