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西面,几个大土堆中露出片片残瓦,瓦片上的花纹是两千多年前流行的样式。时间的洗礼,让当年恢弘的高墙变成了如今不起眼的土堆。这是春秋时期南武城的城墙,城墙内,宗圣曾子生于斯,长于斯。打开尘封许久的记忆闸门,一些典故传说依旧生动鲜活。
宗圣曾子曾有9座墓
“孔子的学生中有两对父子,曾子与他的父亲曾皙(曾点)就是其中之一,两人死后的墓地相距不过十几米远。”8月8日,平邑县史志办原主任、编审李常松站在曾点墓前,向记者讲述宗圣曾子与其父的安息之地。
在通往曾子山风景区的水泥路旁,父子俩一大一小两座坟茔上草木葳蕤,盛夏的阳光下,两座墓隔路相望。据李常松介绍,按照当时的城市规划,城外就是城中百姓埋葬亲人的地方。曾氏父子的坟墓就像父子俩站在路两边,守望着身后的昔日城池,仿佛城中繁华的景象还历历在目。
“这里曾经有9座曾子墓,现在就剩下一座了。”8月8日中午,在曾子山半山腰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60岁的张清林告诉记者,他的祖祖辈辈生活在曾子山脚下,在祖辈相传下来的故事中,这9座墓是一夜之间出现在古城墙外各个地方的,令人感觉非常惊奇。在他印象里,这9个墓有大有小,直到近代还存在。但是到1985年前后,由于不法分子的破坏,其中7个墓被夷为平地。在这些被挖的墓穴里,一些春秋时期的瓦罐出现在世人面前。如今,仅存的只有曾子父子二人的墓了。
研究曾子文化20多年的李常松告诉记者,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是孔子弟子,儒家主要学派——“曾子子思孟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颜子、孟子合称“四圣”。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在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公元627年到1940年间为费县南武城)。据当地村民介绍,在这附近曾经出土过一些陶罐等物品,但是由于近年来盗墓猖獗,已经很难再见到了。这些都可以证明曾子就生活在这里。
在夏日下,南武城村老支书王兰德站在村委大院里,向记者介绍说,现在村民生活的地方,很大一部分还是当年南武城百姓居住的地方,村委所在地就是当年的东城门,村委后不远的地方曾经是曾子学堂,即曾子当年教学的地方。曾子爱好文艺,收了70余名弟子,其中不少弟子也收徒讲学,他的著名弟子乐正子春、单居离、公明仪等还与曾子共同参与了《论语》的编订整理。王兰德说,这个古老的学堂如今还能在田间找到瓦片和遗址。
村里的老者们告诉记者,每年清明和过节,来祭拜曾子的人有很多,曾氏子孙曾组织起来,修缮了曾子父子的坟茔。
曾子后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活了16代,后由于躲避战乱和瘟疫,16代长子带着曾氏家人弃城,搬迁到了江西吉安县,因此村里没有一户曾姓人家。1997年,远在江西的曾氏后人把家谱整理完善后,邮寄到村里一份,这份家谱自16带传人开始直到现代,十分珍贵,也代表着南武城才是为曾氏认可的发源地。
曾子典故流传久远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作为“宗圣”,曾子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很多至善至孝的传说和典故。
看护曾子山风景区报恩寺的张清林老人,最喜欢给孙子讲的就是曾子烹猪的故事:有一天,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闹着要跟随。曾子夫人对孩子说:“你先在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这个家喻户晓的典故,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父母一旦有所承诺,就一定要守信兑现的道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也成为其故里的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王兰德在座谈会上,一边递给记者一本村人编制的《千年名邑南武城》,一边介绍说:村里有不少村民喜好研究历史,尤其是曾子的故事。村民们受曾子思想的影响,非常懂得谦让,村民间的关系一直很和睦,“曾子避席”就是村民们的行为典范。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现在这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典故。
本报记者 韩纪功 左肖 实习生 朱春晓 通讯员 廉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