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这个时候的李书福还只是一厢情愿。尽管福特公司的旗下品牌开始割肉了,尽管沃尔沃这个唯一赚钱的庶出也在走下坡路,但在吉利面前,沃尔沃依然是豪门闺秀。
2005年,沃尔沃在美国的销售收入是123.87亿美元。同年,吉利才销售了15万辆汽车,收入不到70亿元人民币。尽管到2007年年底,吉利已有1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但跟沃尔沃的106亿美元相比,太小儿科了。
2007年9月,李书福的“求爱信”到了美国就石沉大海,这让李书福心里很没底儿。不过,很快就有人给李书福建议:最好邀请美国科特勒咨询集团的董事局主席米尔顿·科特勒来一趟吉利,这个人会有帮助。米尔顿·科特勒是“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弟弟,也是美中商务发展委员会主席兼创始人。同时,他还担任多家美国和欧洲著名公司的独立董事,而且是中国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
米尔顿·科特勒的客户名单上全是大牌:IBM、GE、AT&T、杜邦集团、美洲银行、默克制药、米其林、冠军国际、J.P.摩根银行、福特公司、麦当劳和SAS航空等等。肯尼斯·立特在美洲银行短暂工作期间,跟科特勒营销集团有着密切的往来。肯尼斯·立特到了福特公司之后,这位爷跟米尔顿·科特勒有了更多的接触。李书福在心底暗暗盘算,肯尼斯·立特既是民主党的竞选顾问,又是福特公司的老朋友,真是帮助吉利的理想人选啊。
2007年12月,李书福邀请美国科特勒咨询集团董事局主席米尔顿·科特勒一行来中国考察吉利总部,米尔顿·科特勒出马,李书福终于看到一线生机。米尔顿·科特勒来到了福特公司总部,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不过,比尔·福特二世在听完米尔顿·科特勒一通介绍后,对吉利汽车仍是没有任何印象。肯尼斯·立特只好提醒比尔·福特二世,吉利就是那个汽车标志设计曾经跟丰田、标致307相似的家伙。见比尔·福特二世仍然没有印象,艾伦·穆拉利也帮忙翻出了一封挂号信,信上已落满了灰尘,这封信就是吉利汽车的董事长李书福写的。原来,艾伦·穆拉利已经想起了这个男人,他跟李书福早有过节儿。
1998年,波音公司中国办事处将一份报告传真回美国,时任波音公司总裁的艾伦·穆拉利接到后,大吃一惊。原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注册成立了一家汽车公司,名叫“吉利波音汽车公司”,这简直就是明目张胆地
借着波音的名誉招摇撞骗。波音公司立即从中国香港派了两名律师到内地,找到了这家公司。令人失望的是,这家公司的老板李书福不过是个做电冰箱和装潢材料的个体户。波音公司的律师代表了解情况后,立即要跟李书福打官司。李书福一听,吓坏了,原本将波音当做前辈,没想到用了人家的名字居然是侵权,李书福赶紧将公司名字中的“波音”给抹掉了。
见李书福妥协了,波音公司的律师也就回到了香港,而艾伦·穆拉利早已将这个家伙忘记了。就算李书福写来了“求爱信”, 艾伦·穆拉利也没想起来。现在,经过米尔顿·科特勒的提醒,他终于记起来那个曾经侵权的家伙。艾伦·穆拉利这么一说,比尔·福特二世倒也想起来了。当初福特公司以为波音要在中国生产汽车,也派人到中国打探情况,没想到是虚惊一场。没想到这个家伙现在的胃口真是越来越大,居然要跑来收购沃尔沃。
无论是比尔·福特二世还是艾伦·穆拉利,对这个李书福都没什么印象,倒是福特公司财务总监小多纳特·R·勒克莱尔,对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中国男人印象深刻。在底特律,李书福不断地强调对沃尔沃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规划。虽然小多纳特·R·勒克莱尔当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也不知道李书福说的这些跟福特公司有什么关系,但这个特别的男人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搞了半天,福特公司的高官们大概明白了李书福和吉利汽车是怎么回事儿。嘿嘿,好家伙,自己找上门来了,可别怪我们不客气了。狡猾的肯尼斯·立特立即想出了一个馊主意,他对比尔·福特二世说,既然米尔顿·科特勒都出来帮忙了,如果福特公司不派人见见这个卖白菜的,在情理上说不过去。来者都是客,何况福特公司还要卖掉路虎、捷豹等旗下品牌,不能得罪了买家。
2008年1月,这是个李书福难以忘记的日子。一个越洋电话打到了吉利汽车总部,福特公司愿意在第三方城市伦敦跟李书福谈谈。这是多么珍贵的机会啊!李书福心里乐开了花,他马上让秘书订了机票,带着一群高官直飞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