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9·11”恐怖袭击改变了美国的战略,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两年之内,美军相继降落于喀布尔和巴格达,横扫千军如卷席,大范围的反恐战争搞得世界沸反盈天。
但是,十年前那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是否改变了美国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的生活方式,这个巨大的问号似乎并没有被拉直。虽然目前正遭遇失业率攀升、经济持续低迷的严重困境,美国国民的优越感和使命感依旧溢于言表。这种感觉无疑来自于历史的成功体验,并不会因为现实的挫折而迅速消失。脱胎于“盎格鲁—萨克逊文明”的美国文明,虽然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但是它在对外交往中总是自命不凡。而天赋使命的思想和文化扩张的倾向,加剧了世界不同文明的冲突。
本·拉丹出身于豪富之家,“基地”组织的大多数成员都有中产阶级的社会背景,就是这样一群人在美国文明的核心地带制造了最野蛮的自杀袭击,其目的显而易见只是为了羞辱骄傲的美国。国与国的军事冲突、贸易摩擦尚可通过外交寻求妥协,而超越国家的文明一旦出现敌视,仇恨可能就在某些人的心中深埋并日益滋长,就像瓶子里的魔鬼不知道哪一天就冲出来为祸世界。
当然,本·拉丹和他曾经领导的“基地”组织只是伊斯兰世界中的极端分子,他们代表不了悠久的伊斯兰文明。在历史上,伊斯兰文明是宽容和开放的,“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但是,因为恐怖分子制造的袭击,今天很多人对伊斯兰文明产生了深深的误解,而诞生恐怖主义的土壤则是文明的冲突以及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强制。
在地缘和能源格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的阿拉伯世界,因为外来势力的染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被四分五裂,西方列强“分而治之”的策略为今天的中东埋下了动乱的根源。在其他地区支持“民族独立”不遗余力的美国,面对巴勒斯坦人的建国要求置若罔闻,美国人主张的平等和自由已经不能解释美国人的行为。而中东多数国家经济的落后和社会政治的动荡反过来又成了恐怖分子手中的“苦情牌”,偏见横行、隔阂日深,文明的对话被恐怖分子搅局,难以心平气和地进行。
被美国人歧视和打压的不只是阿拉伯人,中国人、印度人、拉丁美洲人等生活在其他文明世界中的人也常常深有同感。
信奉功利主义的美国人“既是为上帝而战,又是为黄金而战”,在国际战略竞争中占据优势,这个新兴的国家迅速获得主导世界的地位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种成功助长了他们继续扩张和渗透的信心,一些古老的文明国家因此感到压力巨大。
美国的现代化的确是成果辉煌,但美国人的现代生活方式并非完美无缺。今天,追捧消费主义的美国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地球不能承受之重。美国每年人均能源消耗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倍,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不足世界总人口5%的美国人消耗了世界四分之一以上的自然资源。如果全世界都把美国人的现代化奉为圭臬,那么世界能源危机将引发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而这种无解的矛盾就可能成为战争的根源。
诚然,现代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是现代化不等于“美国化”,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做出符合本国根本利益的战略抉择。
“十年反恐,越反越恐”的美国也应当据此调整国家战略,与其忙于割韭菜式的反恐,不如下力根除恐怖主义土壤。为此,美国需要端正与世界其他国家打交道的心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进一步摒弃傲慢与偏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平等对话,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货币体系中消除不平等现象,使全世界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而现在不少国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眼中,不过是“世界工厂”、“世界油库”,这些国家为世界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奉献了宝贵的资源,却总摆脱不了为人打工、受人支配的地位,他们又怎能做到心无怨言?
消除怨气和暴力的途径或许有很多,但最有效的莫过于公平。世界的和平需要维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平发展,一个国家的维稳也同样需要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和谐发展。
在“9·11”恐怖袭击之后的第十年,本·拉丹已经被击毙,美国依然未能获得安全感。这确实需要全世界为之反思恐怖主义的根究竟扎在了哪里。当然,理解不等于宽恕,无论何时全世界都应该为铲除恐怖主义而团结合作。 (欢迎读者回应本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