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份子钱,老一辈有说不完的话。与现在的份子钱更重钱相比,他们不比排场和阔气,更多的是通过简单的形式表达祝福、沟通感情。
今年67岁的于先生回忆说,他们那时也随份子,毕竟结婚是一件喜事,要给新人们送上祝福,不过不是随钱而是随物品。十几个人凑在一起,每人两块钱,给新人们买上一对暖瓶、脸盆等。“那时候结婚通知的范围也很小,像我们车间如果有结婚的,在哪个组,就通知哪个组的人,不会向现在这样通知全车间、甚至全厂。”于先生笑着说。“盆子、暖瓶、墙画都送过。”在泰山广场上照看孙女的一位老人说,她们那时甚至一双袜子都成为结婚时的礼物。
“像我们那个时候,随十几元就算是多的,最多的情况是单位集体凑钱给新人买一些生活用品。”1987年结婚的张女士说,据张女士称,尽管那个年代随份子钱并不多,但还是有不小的压力。“那个时候都不怎么有钱,不过但凡扯得上关系的,结婚都会下通知,但凡下了通知的,就算不随份子钱,也得买一些生活用品,而且那个时候单位上都是年轻人,一年到头压力也不小。”张女士回忆说。
回忆当初结婚时的情景,1968年结婚的郭先生禁不住笑了起来。在那个年代,只有亲戚和很要好的朋友才随份子,并且最高5元。“在特殊的年代,我结婚时没有人随钱,也不流行随钱,因为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送书送思想,我们收到了不少革命书籍。”郭先生比划着说,结婚时收到的革命书籍摞起来有近一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