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闻
近日,包括北京城市学院在内的5所民办高校已通过教育部审批,正式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此举打破了过去研究生招生由公办高校、科研院所独家垄断的局面(本报10月18日A02版曾报道)。
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但一直只有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由于不少民办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等,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能力一直质疑声不断。即便是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了5所民办高校试水研究生教育,但社会对民办高校的顾虑并没有打消。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初出茅庐的民办高校如何与公办高校抗衡?在招生环节又如何获取考生信任?
笔者认为,公众的信任一方面来自于过硬的教学质量和突出的特色,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舆论。作为教育机构,民办高校的地位不是仅靠提升学历层次就能抬高的。这首先需要国家持续推进民办教育公平发展,尽快改变我国民办教育“低人一等”的局面。而民办高校也应不负众望,争取以质量和特色谋发展。如今众多公办高校特别是名校,早已凭借过硬的师资、“桃李满天下”的成果赢得了公众的信任和考生的景仰,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要提升竞争力,务必要探索自己的特色道路,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与此同时,还要紧抓办学质量和师资建设。只有这样,民办高校才能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树立社会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