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17地市-论坛-播客 -微博-拍客-泉城资讯-全媒体-晚报电子版-晚报数字报-生活日报-鲁南商报-邮箱-wap网站-专题-图片
 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春节新文化
———在第二届春节文化论坛上的致辞
  • 2011年11月03日 作者:
  • 【PDF版】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 陈进玉

    尊敬的各位馆员和参事,各位专家和朋友们:

    这次论坛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不久后举办,集中研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办好春节为抓手,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非常及时、很有意义。

    山东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中央最早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改革,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了宝贵贡献,积累了新鲜经验。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好客山东贺年会”活动,深受山东人民和海内外游客的喜爱,去年春节期间省外游客增加了400多万。

    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这一论断,应当成为本届春节文化论坛的指导思想。我们应当注重从学术、历史和民间习俗等方面入手,深入发掘春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突出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努力。

    近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地域特色鲜明的弘扬春节文化先进典型。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了解到,广大城乡居民对当前春节文化有着更高的期待。例如,春节的“年味”不足,春节文化符号淡化,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够;春节文化与饮食、服装、灯饰等产业的结合不够紧密,真正受欢迎的春节商品和文化活动供给不足,或文化含量不够高;建设春节文化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待加强;民间低俗文化和封建愚昧陋习有待引导和克服,等等。破解此类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努力。我们应该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注重传承,锐意创新,努力建设既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又满足现代人需求的春节新文化。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它所蕴含的团圆、欢乐、祈福、孝义和慈善这五大基本文化元素,集中承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价值取向和情感需求。因此,谈论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五大基本文化元素,不仅不应当忽视和削弱,而应当与时俱进、继承创新,根据发展变化了的经济社会条件,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春节七天长假,应当成为13亿中华儿女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吉庆日和狂欢节,大家都能够自由自在地践行爱、分享爱、传递爱,都能够自由自在地享受快乐、体验快乐、创造快乐。

    鲁迅先生在谈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时曾提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不失固有之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活动之中,凝聚在包括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在内的日常生活习俗之中,也体现在中外文化交流之中。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篇大文章,我们一定要继续做下去。让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春节新文化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春节过得更加热闹和开心,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好传统文化 打造文化强省
建设春节新文化
第二届春节文化论坛隆重开幕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