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热线6610123消息(通讯员 于波 记者 柳斌) 10月28日,本报报道了救助站工作人员为一名语言不通的流浪妇女找家的故事。报道刊发后,不少读者向本报提供线索,救助站工作人员也进行了努力寻找,但这位流浪妇女的身份仍然是个谜。
“‘哈萨’……”11月2日,记者来到烟台市救助站将读者反映的线索提供给救助站工作人员时,工作人员立即叫出那名流浪妇女。
“哈萨”是救助站工作人员为这名流浪妇女起的新名字,因为之前工作人员拿出世界地图让她指认家乡时,她指的是哈萨克斯坦,后来证实她并不是该地区的人,工作人员和她的几个室友从此都管她叫“哈萨”。
28日,有热心读者向本报反映,这名妇女有可能是朝鲜人,可以联系懂朝鲜语的人与其沟通。
2日上午10时,本报记者和救助站工作人员联系到了鲁东大学朝鲜语专业毕业的孔女士,孔女士和“哈萨”通过电话进行了交流。“哈萨”对着电话说了很多,语速较快,像是在交流。孔女士说,这名妇女说的她根本听不懂,不可能是韩国人或者朝鲜人。
这段时间,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除了和外事部门、各地救助部门联系外,还尝试通过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判断“哈萨”的家乡。“米饭、馒头、水饺、面条她都吃,没有忌口。”救助站工作人员说,单从饮食方面也很难判断她的家乡。
工作人员将继续为“哈萨”找家,也希望读者朋友们能提供线索,尽早确定“哈萨”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