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17地市-论坛-播客 -微博-拍客-泉城资讯-全媒体-晚报电子版-晚报数字报-生活日报-鲁南商报-邮箱-wap网站-专题-图片
 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甜蜜的事业”何以为继?
  • 2011年11月03日 作者:
  • 【PDF版】

    蜂农拿着蜜蜂。

    蜂农赵希增的“家”。

    有着近7000万年进化史的我国土蜂———中华蜜蜂因为外蜂入侵、养蜂环境恶化等因素,在全国的分布区域缩小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以上。在临沂也是如此,不仅区域、数量减少,因花源减少、养蜂者后继无人等,中华蜜蜂生存已陷入困境。

    如果蜜蜂消失了,蜂蜜自然也就枯竭了。难道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只能通过阿斯巴甜和安赛蜜(两种人工合成甜味剂)来感受“甜蜜的生活”吗?目前,临沂市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欲在费县设立省级中华蜜蜂保护隔离区。近日,这一申请得到省畜牧兽医局的批复。

    一只“洋蜂”驱跑一箱中华蜜蜂

    成群小蜜蜂,绕着蜂箱飞,一群飞到西,一群飞到东……10月31日11时,记者在费县马庄镇东天井汪村郭胜良的中华蜜蜂种群繁育基地看到了这一幕。

    郭胜良养的这80多箱蜜蜂就是我们所说的土蜂———中华蜜蜂。他告诉记者,中华蜜蜂又称中华蜂、中蜂,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它因为嗅觉灵敏,善于采集种类多而零星分散的蜜粉源,很适宜于我国山区、半山区生态环境饲养,不过现在数量越来越少,濒临灭绝。

    “目前引入的意大利等国的洋蜂,是对中华蜜蜂最大的威胁,未受保护的中华蜜蜂经常会遭到意蜂攻击。意蜂体型比中华蜜蜂大,对中华蜜蜂有很强的攻击力,且翅膀振动频率与中华雄蜂相似,导致中华蜜蜂误认为是同类,从而可以顺利进入蜂巢,进而咬死中华蜜蜂蜂王和一部分工蜂,这样一来,蜂王死掉,整个蜂箱里的上万只蜜蜂就四散逃跑。前段时间,费县上冶镇一位老蜂农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因为意蜂闯入,坏掉了一窝中华蜜蜂。”10月31日,临沂市畜牧局生产技术科科长陈淑才这样分析了中华蜜蜂日趋减少的原因。

    同时,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仅存的中华蜜蜂基本上都是人工繁殖的,正基于此,中华蜜蜂也已被国家林业局列为拯救保护物种。

    11月1日,山东省野生动物保护学会会员、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曹善东,对中华蜜蜂濒临绝境的情况也做出了自己的分析。他认为,近年来,由于滥施农药、环境污染等因素,适合中华蜜蜂活动的范围正在逐步减小,造成中华蜜蜂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同时,曹善东认为,由于不少地方的植物用塑料大棚罩起来,中华蜜蜂无法进入,食物问题也成了蜜蜂生存的一大考验。另外,自然界中中华蜜蜂的天敌众多,不同品种的蜜蜂也可能互相残杀,如果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意蜂等天敌蜂种将使中华蜜蜂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减小。

    “一箱有2—3万只蜜蜂,它们需要有三四亩左右的花源。没有花,蜜蜂就不可能生存。可是,目前由于花类植物种植面积和品种的减少,像南方油菜花数量的减少,还有槐树的逐渐消失,这些都造成中华蜜蜂的花源越来越少。”费县大田庄乡韩家村蜂农韩正海痛心地说。

    村里养蜂者20年间减了八成

    “我从1983年开始养蜂到现在,村里的同行越来越少了,已由当初的十多家减到今天的两家。”10月31日,在费县大田庄乡韩家庄村,54岁蜂农韩正海谈起自己28年养蜂史这样说。

    他还说,除了花源减少了,养蜂人一个个退出,也是中华蜜蜂日益减少的重要人为因素。养蜂不仅是个技术活,忙起来累过火会得颈椎病,而且如果不及时刮蜜,还会被蜜蜂吃掉减少蜂蜜产量;同时,由于白糖等各种生活资料和生活费用上涨,养蜂也赚不了多少钱,有时忙活一年还不如人家打工赚得多。正基于此,原先很多养蜂人退出了职业“追花人”行列,同时,也出现了养蜂者“后继无人”的现状。

    “养蜂是份操心费力、受罪不赚钱的职业,真干够了。说不好,有一天我也会不干了。”10月31日,在离韩正海家不远处,35岁的蒙阴县桃墟镇蜂农赵希增这样说了自己的打算。已有19年养蜂历史的赵希增说,在附近养蜂人群中,他算是最年轻的。

    因为父亲养蜂,赵希增子承父业,这些年一直在坚持,可是苦了自己的老婆孩子。自从结婚后,每年一过春节,他就带着老婆孩子、雇车拉着蜂箱跑到南方江苏、安徽、四川等地,住在简易的帐篷里,吃不好睡不好,而且养蜂也是靠天吃饭,一旦遇上南方的连阴雨时节,蜂蜜产量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一年下来就会损失一半的收入。一年两个人收入3万元左右,在农村已经算是少的了。面对这样的收入,再加上养蜂过程中的艰辛,从几年前开始,赵希增就想打退堂鼓。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立隔离保护区挽救“甜蜜制造者”
“甜蜜的事业”何以为继?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