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黄广华
近一段时间,部分蔬菜批发价格下跌。在销售终端,许多消费者对价格没有较大感受。“卖菜贱、买菜贵”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既能让城里人吃得起菜、又不使菜贱伤农的悲剧重复上演?即日起,本报启动“走进菜地,购买‘爱心菜’”活动,并开通(2110110)24小时服务热线,欢迎广大爱心企业和市民积极参与。
田间价5毛 市场卖2元
7日下午1时30分许,天有些阴沉。任城区接庄镇大郝村北,一个个塑料大棚连成白茫茫一片,路上偶尔有三两个村民匆匆走过,显得有些萧条。
走过泥泞的小路,记者在一个大棚内见到了张先刚老人,他正在和老伴从棚内收菜,棚外放着已经挖好并整理整齐的四筐油麦菜。走进低矮的塑料棚内,记者发现张老汉的油麦菜青翠翠一片,长势喜人。“今年收成不错呀。”可是,面对记者的询问,张老汉眼中并没有期待中的喜悦,“今年就是赚个白玩,不光不赚钱还得赔钱。”
张先刚告诉记者,今年的油麦菜价格普遍比往年低。“前年这个时候都已经卖到2块多一斤了,去年也比这贵的多。”张先刚的老伴嘴里嘟囔着。“这两天的价格已经很低了,最好的油麦菜地头批发价也就是5毛钱一斤,一般就是三四毛钱。”张先刚说,他目前有5个大棚,每个大棚里都有油麦菜,每天的产量在500斤左右,“500斤也就卖200多块钱,根本不够成本钱。”
7日下午3时许,记者在济宁城区红星东路农贸市场看到,这里的油麦菜价格要比张先刚口中的5毛钱一斤贵了3倍,高达2元钱一斤。记者一连询问4个摊位,第一个摊主开口向记者要2元钱一斤,看记者走开,该摊主在身后喊道,“来来来,1块8给你,就这点了”。另外三个摊主不约而同地给记者开出“1块5毛钱一斤”的价格。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今年10月份开始,蔬菜价格一路走低。与去年同期相比,蔬菜价格降幅最大的是大蒜,降幅高达73%,芹菜、白菜等价格降幅维持在50%左右,油菜、油麦菜、生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价,只有西芹、莲藕价格略有上涨。
菜价降了 市民没大感受
记者对红星市场上买菜的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了解到,菜价下跌的幅度并没有在产地那么大,一些消费者还表示“没感到菜价跌了。”
“2块钱一斤还说便宜?也不觉得怎么便宜。”问起菜价下降的问题,正在卖菜的张女士一连串的否定。记者采访了解到,从菜农到消费者之间包括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等环节,这些环节涉及到过桥过路费、油费、各种税费、批发费、零售费、摊位费、管理费等层层加价;另外,产地与消费地的距离较远,燃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终端市场菜价下降有限。对于菜市场上蔬菜价格的上涨,不少菜贩表示,蔬菜销售终端价格被抬高,主要是中间的运输、进场等环节增加了蔬菜的成本。
“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模式就是一家一户,没有这么多环节,蔬菜的产销对接不到一起,必然形成蔬菜从产地到市场的加价。”任城区接庄镇大郝村村文书盛保平告诉记者。
一起去买爱心菜
既然地头批发价与市场零售价有这个大差距,菜农为何不到市场上去菜呢?对于这个问题,菜农们也很纠结。“零售的话,一天也就卖个三五十斤,地里还有这么多菜要照顾,根本忙不过来呀。”张先刚说出了大多数菜农心中的想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菜农们大棚里的菜都是一茬茬接着种的。平时大棚内要浇水、施肥,还要随时掀盖草苫子,一两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蔬菜要大批量出棚的时候还要雇人挖菜”。
大郝村文书告诉记者,该村有400多户居民,从1982年就开始种植蔬菜。每户居民家中都有3至4个大棚,该村总共有1500多个塑料大棚,蔬菜的种植面积达1400多亩。近几年蔬菜价格像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让菜农们承担着不小的风险,“目前大棚内油麦菜,油菜、生菜、苦菊等青菜,近期价格都不同程度的下跌,而且出现轻度滞销的情况。”
菜农称生产成本高不赚钱,菜商称周转时间长没利润,零售商称销量小不好干,市民的菜篮子也感觉不到轻松。本报《今日运河》编辑部特发起“走进菜地,购买‘爱心菜’”,并开通(2110110)24小时服务热线,欢迎广大爱心企业和市民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