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年04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丰子恺绘连环画《武训传》封面。 |
|
本报记者 董钊 采访对象: 瞿旋 《武训大传》作者 卢琳 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者
齐鲁晚报:现在的人为什么还会去看这样一部老电影? 卢琳:这是一部与新中国历史关系密切的影片,观众观看此片,可以产生探秘历史的联想,比如建国初的电影审查制度、文艺界创作状态、知识分子的命运、当时的政治风向变化等。 齐鲁晚报:年轻人看得不少,网络点击率很高。 瞿旋:年轻人在看的过程中会去思考,这种思考包括对历史的反思,也包括通过影片本身对现在的认知。武训精神在过去需要,现在也需要,比如他为办学持之以恒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齐鲁晚报:现在商业片占据主导地位,《武训传》再次走向市场有什么价值? 卢琳:这种观赏价值,不一定非得是商业上的。看《武训传》,可以了解一位奇乞的一生,接受一次心灵洗礼;也可以让人重新体会在那个特定时代下,人们小心翼翼的娱乐心态和艺术家的创作状态。 齐鲁晚报:一部电影可以引起一场大规模批判,这让现在许多人难以理解。 卢琳: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间,电影被定位为最有力和最能普及的宣传工具,主要承担政治宣传任务,加强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革命历史、阶级对立、英雄成长等组成了新中国17年电影的重要题材类型。如果单单表现一个清末传奇乞丐兴办义学的传奇人生,与当时的电影主流意识形态无法对接。 齐鲁晚报:现代人该如何理解“武训精神”? 瞿旋:《武训传》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夸大武训的苦难。事实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草民,当他下决心实现兴学宏愿时,并没有对苦难有太强烈的感受,相反,武训很超脱并且自信。现在研究武训的专家那么多,但没有一个人能看透他。很多人却按照固有的思维,对武训持同情态度。换句话说,我们用俯视的眼光看武训,其实他在用俯视的眼光看我们。武训内心那种大境界,是一般人不能体会的。 卢琳:武训虽生而贫贱,却有着高尚无私的品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一点也是自清末以来到今天,武训能够获得美誉的根本原因。用今天的话来形容,他足以“感动中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