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柒斤 农历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因其主要风俗是张灯、观灯、赛灯,故又称为“灯节”。至于元宵节为何被称为“灯节”,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至今对道教说、佛教说和帝王说莫衷一是。但若问古代中国,哪个朝代元宵节最热闹、“灯”最“多”最“亮”,几乎众口一词:北宋。 北宋元宵夜的灯“亮”到什么程度?北宋著名的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老师曾情不自禁地赋诗猛吹:“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传觞三鼓罢,纵观万人同”,“但令千载后,追咏太平功”。如果说王安石老师描写的“灯市如海”过于艺术化,那么北宋另一位大名人欧阳修写的“日记”,则更能够帮助今人了解当时元宵节的盛况。 闲翻欧阳修的《醉翁谈录》,会让人不由得为北宋元宵节的灯市着迷。“东京的东华门外自正月初即有卖灯的市场,有灯球、灯槊、绢灯笼、日月灯、诗牌灯、镜灯、字灯、马骑灯、凤灯、水灯、琉璃灯、影灯。心灵手巧的制灯人,还将兽角、翎毛、琉璃、皮革、丝绸等巧妙运用,把灯制造成牡丹、莲荷、曼陀罗等花卉形状……”在记录灯品灯组时,他又写到,“采山左右,以采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护城河上组成了“灯桥”,在闹市区上空悬彩索,悬灯于上的“过街灯”、数十丈的“灯竿”,“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如飞仙”。在放灯的同时,每个街巷口皆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整个东京城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荡,大人小孩男男女女川流不息……”欧阳修老师的“日记”,仿佛就像一幅“灯产品博览会”的全景图。不过,我们从中也能看到刚刚尝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北宋王朝是非常重视元宵节的。而《东京梦华录》不仅详细记录了元宵节的灯展,也将当时社会“节日搭台、经贸唱戏”的氛围展现出来:“游人已集御街,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切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又有猴呈百戏,点跳刃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一新耳目……”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人一千年前就懂市场经济了。 北宋为何如此重视元宵节?这跟大宋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的推动有关。史载,宋初上元灯展为期三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至太祖乾德五年(967年),朝廷无事,国家安定,年谷丰登,因令开封府续放十七、十八两夜灯,自此有宋一代,上元五夜灯形成一种制度;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到了北宋中期,元宵节不仅连放五夜灯,而且全国放三天假,以便官民同赏同乐。即便到了经济衰败的北宋末年,官方依然非常重视元宵节的灯展。为了办好灯展,自头年腊月十五日就开始“预演”、“预赏”。即像现在的春节晚会一样,正式登场前对所有节目都进行“预审”和“带妆彩排”…… 元宵的“灯”也成为宋代人施展才华的舞台。据传,我国最早的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就出现在北宋;而一副成就了王安石人生两件大事的灯联趣事至今还被津津乐道。传说,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见一大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王一时未能对上来,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那招亲联仍然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出的联回对,结果被招为女婿……除了灯联,北宋的“元宵灯”还演绎出许多清新的灯谜。 温习北宋的元宵节,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从北宋到今天,经历了千年的荣辱兴衰,当时许多“物质灯”虽已不复存在,但王安石、欧阳修等等关于元宵节的“文化灯”以及灯联、灯谜等却以安详而坚韧的姿态、典雅而淡然的步子走过岁月,散发着迷人的光泽。也可以说,代表昔日传统社会纯朴和谐的民风民俗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就是原生态的文化,它舒缓的节奏与氛围,正好满足了被快生活情绪支配的现代人的审美心理。
|